尋處清嵠 发表于 2020-11-16 11:02:08

黟县建国农场

黟县建国农场原坐落在黟县碧阳镇碧山村青山组,目前为黟县国营林场。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镇压和清剿,黟县的早期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的活动一度陷入低潮。革命发展需要新的力量,党的组织急需新鲜血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国农场应运而生。此后的发展中,建国农场一度成为中共黟县工委的中心,党员数量达到100余人。
相关史料记载:1935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镇压和清剿,黟县的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的活动一度陷入低潮。1937年11月,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活动的余纪一到达屯溪,联系上了中共皖赣特委书记王丰庆,受特委派遣在这一地区开展工作。12月,在休宁万安成立了由余纪一任书记的休黟特支,并和中共“七政”训练班特支取得联系。1938年2月,余纪一化名余华,以“七政”训练班教官的公开身份来到黟县,秘密恢复吴颂周、范澍生、舒展民、范仰文的组织关系,发展了汪学俊、汪老佃、陈默若等人入党,成立了中共黟县区委,选派了30余名进步青年(部分是党员)到“七政”训练班和新四军党训班学习。其中舒丽瑜、汪晋侯、汪学英、黄士方、林西、程间等人在学习期间,有的加入了共产党,有的恢复了党组织关系。在“七政”训练班学习结束的部分党员和学员回到黟县后,成为黟县抗日救亡运动和党的组织活动的骨干。经过几个月的恢复和发展,黟县党组织自上而下建立起来。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移驻歙县岩寺(今属徽州区),撤销中共皖浙赣特委,在潜口建立了中共皖南特委,李步新任书记,余纪一任统战部长。同时,皖南特委将休黟特支、歙县特支合并,成立中共徽州中心县委,余纪一任书记。随后余纪一在黟县县城召开会议,宣布撤销休黟特支,分别成立中共黟县区委和中共休宁区委。至此,中共黟县区委成立,区委书记范治农,下辖屏山、柏山、立川3个支部。1938年5月后又新增了青山和西递两个支部。此时,党组织有了新的发展,党员发展到29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黟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得到蓬勃发展。1938年4月28日,黟县四乡农民都来城区赶集,党组织借此机会发动全县救亡组织从各村游行到城中集合,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受教育的群众有3000多人。立川党支部还在立川小学设立立川图书馆,集资购买《资本论》、《西行漫记》、《政治经济学》等进步书刊。这些书刊在青年中广泛传阅,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在新四军教导队学习的学员结业后,有部分被派回乡从事地方工作。此时,党组织仍在发展,但考虑到新发展的党员几乎是店员、学生、教师出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农成分很少,为了改变组织路线上的不正常现象,必须大量吸收工农分子。为此,黟县县委在碧山乡青山村的碣口建立建国农场,派王达仁、汪午生、汪怀义等人,聘请农工三人进行筹建,他们在青山搭棚,开荒、耕种,与附近农民密切关系,开展宣传,为发展党员做准备。但是,由于当时县委缺乏这方面工作的经验,发展缓慢,到1940年初只发展2名党员。1940年春,皖南特委派罗峰(化名老黄,江西人)担任黟县工委书记。罗峰来黟县后,将黟县县委改组为黟县工委,驻地立川村,后又迁至建国农场。中共黟县工委先后隶属于皖南特委、徽州中心县委和泾旌太中心县委。工委将原县委建立的5个区委调整为柏山、屏山、西递、复旦、青山、汪洋6个支部,共有党员百余人。“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黟县政府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党的组织相继遭到破坏。1941年6月,罗峰调往繁昌县(后来在抗战中牺牲),由余起接任书记,工委仍下辖柏山、屏山、西递、复旦、青山、汪洋6个支部。1942年7月,黟县工委遭受严重破坏。此后,余起以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特派员身份继续在黟县漳岭脚、拜年山、光村等地开展党的活动,并于1943年春,在漳岭脚的牛埂田建立了黟县游击队,活动在漳岭脚、拜年山、五溪山一带。不过,仅仅几个月后,余起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黟县党组织的活动几乎停滞,游击队也遭受破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黟县建国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