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豆豆° 发表于 2020-10-20 14:49:30

马头墙的前世今生

在今天看来,马头墙是徽州先人们为了住宅的美观而创作出的建筑装饰。然而在古代,马头墙最初的功能是用来防火的,并不是为了美观。是的,你没有看错,马头墙就是用来防火的。我国已故的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求。”徽州地处江南山区,山高林密,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说法。因为地窄人稠,宗族聚居,徽州先人们无法改变房屋鳞次栉比的生活环境,加上徽州民居都是砖木结构(以砖石为墙,木头为架,内部构造包括屋内墙板都是木质),故而一旦一处住宅着火,往往都会引燃周边的建筑,损失惨重,“火患耳,其患数千家者有之。民遭烈祸,殆不堪病。”这种火烧连营而无法断绝的情况不仅让徽州本地绅民痛苦不堪,也让历任徽州知府束手无策。在这种巨大的现实压力下,一些堪舆先生提出了“风水论”的看法,即徽州府衙正堂是坐北朝南开的,在风水学上,南方属火,而大门一开呈吸火之势。而徽州又在江南,所谓火上加火,故而府衙虽然是徽州六县之中皇权授予下的贵气最重之地, 但也镇不住这股来自风水上的困局,这才是导致徽州百姓无法避免火灾肆掠的原因。所以要想破解此法,府衙应该关闭大堂正对着的南谯楼大门,然后在府衙东侧的仪门处另建一座谯楼小门用作人员出行的通道,以此来杜绝火患。这种堪舆的风水学说得到了徽州府衙和地方士绅们的认同和支持。然而,即使徽州府按照堪舆先生的指示对风水做了改变, 但府城内的火灾并没有比以前有所减少,火势依然蔓延焚毁一大片,百姓财产依然损失严重。这让多任徽州知府颇为无奈,他们实在想不出好的办法了,最后下了结论,一致认为这是徽州六县总体上的风水不好,而不单单是府衙所处之地的风水,所以这不是关闭南谯楼大门,新建一处东谯楼小门就能解决的,这是徽州百姓该有的命数,基本是无法改变的死局了。此时的徽商才刚刚起步,财力还很薄弱, 还无法承受因为火灾带来的住宅、家园需要重建的重担。所以,如何预防火灾蔓延,从而降低住宅被大面积烧毁后造成的损失,就成了徽州先人们首要考虑的迫切问题。那么,在不改变徽州现有的居住环境下,如何解决砖木建筑火势蔓延的问题呢?是否真的如历任徽州知府所言,真的是因为整个徽州的风水出了问题而无解了呢?这个答案徽州人并没有等得太久,因为大明弘治十六年六月(公元1503年7月),他们迎来了新的守牧,一位名叫何歆的广东人。何歆,大明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惠州府博罗县人,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进士,以御史的身份出任徽州府。但因为此前历任徽州知府在面对火情蔓延时的束手无策,灾情之后也提不出什么建议性的方针,所以徽州绅民们对府衙已经失望透顶,对这位新来的何知府同样不抱有任何希望。然而,这是一位正直、有能力的好官。何歆上任时正值炎炎夏季,但他到了徽州后并没有躲在府衙里避暑,也没有学自己的前几任把无法控制火灾隐患,无法预防火势蔓延都归结为徽州的风水不好。相反,他第一件事就是破除风水迷信,拿那些认为是徽州府衙风水导致府城火灾不断的堪舆先生开刀,“首究前惑,深惩之”。之后,何歆重新开启了南谯楼大门,并着重指出了徽州民居无法避免火灾蔓延的根本原因:徽州的民居紧密而没有间隙,又没有墙垣进行阻火,同时住宅的防火措施做的不到位,消防不达标,这样的房子一旦着火,不火烧连营才怪!这样明摆的事实都看不到,还来怪府衙的大门朝南开,怪徽州的风水不好,天大的笑话!为了预防火患,为了封火墙的设想能够贯彻下去,何歆并没有坐在府衙里干等,他不仅亲自下基层,深入民间指导百姓修墙,“偕僚佐出里巷经营之,申其规画,譬以利害,定伍劝地”,同时还制定了封火墙修建制度,即五户为一组,第五户人家的墙壁必须内收一尺六寸作为封火墙的墙基,而不用出让土地的人家要么出钱,要么出力,总而言之,无论贫富,都必须为自己的家园出一份力。而最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建筑防火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何歆还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推广封火墙。历史总是不断发展的,文明总是不断进步的。随着徽州百姓对封火墙防火功能的深入认识,以及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在徽州文化繁荣和徽商财力反哺的双重支持下,好儒的徽州人已经不满足“五家为伍”的模式来建造封火墙,每家每户开始独立建造封火墙。不仅如此, 徽州先人们认为在保证封火墙预防火患的功能基础上,还应该赋予封火墙更多的文化内涵。故而,徽州先人们把“封火墙”改称为“马头墙”, 其一寓意着徽州人最美好的愿景,无论是科举、还是经商,都必须马到功成,功成名就;其二在族群聚居的村落中,交错跌宕的马头墙,会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万马奔腾的冲击感,也隐喻着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当然,马头墙的样式也不再单一。为了彰显主人的身份、财力、地位,马头墙形状或印斗式、或坐吻式、或鹊尾式、或朝笏式等,马头墙跌宕进阶或为一阶、或两阶、或三阶、或四阶、甚至五阶(五岳朝天)等,而无论是形还是阶,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在这样的内涵下,放眼徽州古村落,粉墙黛瓦之上,那些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古朴淡雅、高大明朗的马头墙,让原本呆板、冰凉的墙体充满了活力,尽显建筑的动态美感,也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生命力,形成了徽州“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独有建筑风格。当然,吃水不忘挖井人!封火墙解决了困扰在徽州人身上数百年的问题,善良的徽州人并没有忘记这是何歆的功劳,所以封火墙在徽州还有另一种称呼,“何公火墙”。大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夏,在何歆卸任徽州知府北上京师述职后,徽州绅民为了感念他给徽州带来的无量功德,特制了一块石碑,将他推广封火墙,治理徽州火患的事迹刻入其中,并立在徽州城万山(今歙县乌聊山)的石亭之内,以纪念他的不朽,“相率构亭勒石,以垂不朽。”而他的长生牌位也被徽州百姓请进了徽州“十大太守祠”日夜供奉;在他逝后,牌位又被请进“遗爱祠”供徽州子孙世代敬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头墙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