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杀天下 发表于 2020-9-21 14:24:49

黟县古城文化价值

黟县古城“趋水之利避水之害”的科学设计,体现了黟县前人科学睿智。民国胡存庆的《黟县乡土地理》描述黟县“县城西枕山,北带河,南则冈峦环抱,东则原野平旷。雉堞周匝,高楼甲第,围绕其中。”修建于梁朝作为黄山市现存最早水利工程之一的横沟,除了灌溉城郊郭门和横岗村的3600多亩良田之外,还能够方便居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卫生浣洗,同时因为徽派民居多砖木结构,起到很好的消防作用,而且为现代人们旅游观光,与水接触体验提供了可能。这使黟县古城形成了店铺坐渠相望,民居夹渠毗邻,百姓得渠水生活之便利,渠水为古城增添活力的黟县特有的横沟民俗文化。绕城的漳河、穿城的槐渠和县城头枕的东岳山相呼应,构成典型的江南山城一道道亮丽的风光。山与水的相生相灭也激发了无数文人骚客、能工巧匠为之流连。皖南山城多依山傍水,但把水引入城内,做足水的文章,乃是黟县古城重要亮点。更让人叫绝的是,黟县古城既趋水之利又避水之害的科学设计。黟县虽处长江与新安江分水岭,但地处黄山和大洪岭两个降雨中心及1700毫米等值线内,县志载最多年份降雨量高达2453.2毫米,雨量充沛,而且梅雨显著,夏雨集中,超过200毫米的日降雨量也时有发生,山洪来势迅猛,破坏力极大。发源于白顶山的漳水和发源与拜年山的霁水在黟县古城北郊双溪桥汇合以后由西向东,然后正对石堤折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转向南过数道堨坝流往县城,这些堨坝最大程度减缓洪水的冲击力。而正对漳河九十度大弯处的这条上百米的石磅,史载是广安寺和尚捐资兴建,故曰和尚塍,其高度与宽度都有着特殊的设计。平日由它护卫着堤外上千亩良田,如果遇上几十上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水漫坝或者毁堤,经过城郊的长生桥、何家溪一线,沿漳河古道一泻而去,阻止了洪水给县城带来毁灭性破坏,确保了黟县城千余年来的安全。仅在近代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道光三年(1823年)、1968年、1991年,和尚塍就曾发生过一次溃堤、三次漫坝的特大洪水,然黟县古城均安然无恙。黟县古城“天圆地方”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黟县古城始建于宋,元明清沿袭。城内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同时用直街即县前街与城内街巷相连贯通。如今虽或自然更替,或遭战火毁坏,致使象征“天圆”的城墙已不复存在,但体现东南西北“地方”的古城构架,街道走向始终没有变化,而且因为县城地处黟县城盆地中央,与环城皆山的环境,形成新的“天圆地方”。故而“天人合一”的理念依然得以完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而“天圆地方”则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隐含传统文化的精华理论: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而且和天地间的能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讲“天人合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追求发展变化,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世界才会和平共处。建筑是人修造的,它必然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圆地方”就成了各类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就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而黟县的古城也是按照这一原则建筑运用的典范之一,其筋骨和精华能够完好保留至今,实在万幸。而且这种理念已经影响到黟县人性格的骨髓及日常待人处事的原则,也即黟县俗话所说的“随方随圆”,其意义是说无论待人还是处事,人的主观意识必需符合客观规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事求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黟县古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