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阳光° 发表于 2020-8-17 22:17:56

祁门古戏台游玩指南

祁门古戏台位于皖赣交界的安徽祁门县,完整地保留有11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多集中在祁门西乡的新安乡、闪里镇境内,其中新安乡8座,闪里镇3座。这些戏台不仅富地域特色,而且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被人称奇,既体现了中国民间古朴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古徽州的乡村文明与风土民俗。
祁门古戏台是古祠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建于祠堂内部,与祠堂共外墙和屋顶,因此,从外部一般看不出里面有戏台。其独特的形制为徽州仅有,在研究徽州古建筑类型学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祁门古戏台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门古戏台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村、文闪河流域,历史上这一带文风昌盛。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
会源堂古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
坑口古村的会源堂古戏台始建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清代修缮过。2013年12月29日凌晨,这个古戏台遇火灾被烧掉。
敦化堂古戏台,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
馀庆堂古戏台,建于清咸丰初期(1851-1853年)。
敦典堂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
嘉会堂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
和顺堂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
大本堂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新安古戏台,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
叙伦堂古戏台位,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
祁门古戏台是古祠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建于祠堂内部,与祠堂共外墙和屋顶,因此,从外部一般看不出里面有戏台。其独特的形制为徽州仅有。有戏台的祠堂其基本平面布局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面阔10—15米,进深为三进两名堂(天井)。戏台搭建在祠堂前进,与享堂、寝堂相对,每逢演戏,即开享堂隔门,祖宗牌位正对戏台,后人与祖宗共赏同乐。戏台分为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类形制。固定式即戏台基部以砖石筑城外框,里面用木柱支撑,覆木板形成台面,也称“万年台”;活动式又叫“可拆卸式”,戏台基部全以木柱支撑,台枋相连,粗榫卯结构,上覆台板即成戏台。在结构处理上看,戏台采用干拦式,左右对称布局,平面分前、后台。前台三开间,中为明间演出区,开间较大,次间为文、武场乐间,稍间为廻廊。从建筑本身上说,祁门古戏台充分展示了徽派建筑的艺术魅力,整个戏台组合完美、空间合理,既讲究传统建筑的严谨均衡,又不失因势而为的灵活,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从工艺设计上讲,戏台巧夺天工,不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局部构思,都匠心独具,精巧绝伦。甚至蕴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如戏台顶端的藻井同时具有防火、扩音及装饰等多种功能。戏台装饰风格各异,整体体现出了徽派建筑的精华。
徽州古戏台是最富文化内涵的一类,作为古代徽州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古戏台对研究徽州宗族文化有着特别的参考价值,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徽州宗族祭祀、议事、教化等诸多内容。为人们探寻研究徽州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实物例证。在中国戏剧史和建筑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祁门古戏台群建造精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是徽派建筑中保存完整、数量庞大、构造装饰精美、形式统一的古代建筑,也是研究徽州戏曲舞台艺术、民俗以及徽州建筑等方面的宝贵历史实物资料。古戏台营造的文化环境反映了徽州鼎盛时期民间艺术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祁门古戏台游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