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末春晓 发表于 2020-6-15 17:25:39

渔梁老街祠堂里的博物馆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渔梁坝景区并没有严重的商业化,白天对游客收取30元门票。但是景区出口较多,淡季里似乎比较宽松。

练江北岸的渔梁街属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唐朝乾元二年(759)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

从入口处走进去不远,就到了老街里的崇报祠,现在这里被开辟成了渔梁坝博物馆。展馆内主要展出渔梁坝建造工具和历代筑坝人物,再现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古渔梁坝码头的繁华场景。祠堂外观如普通民居,大门上方有简洁的门罩,门额上阴刻“崇报祠”三字。

崇报祠堂内雕梁挂匾,古朴典雅。崇报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祠时,知府黄曾源题额曰“崇报立达”,作修坝记勒碑于祠,故称“崇报祠”。该祠占地三百四十余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两天井,仪门、享堂在下,上台阶有寝堂。

享堂上方,高悬着知府朱廷梅于清康熙二十六年所题的牌匾,金光闪闪的“水聚徽盛”四字,甚是耀眼醒神。

知府黄曾源题额曰“崇报立达”。中进享堂前天井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重修渔梁坝题名碑和一块“严禁货物上岸”的禁碑;右侧立着明清两代保护商旅免被敲诈勒索的管理禁碑;内堂左右墙上各种碑刻,记载着重修渔梁坝的经过和一批乐善好施者的事迹。

徽州人外出经商走的是水路,因此视水为财,对水情有独钟,有“水厚则徽盛,水浅则徽耗”之说,水脉乃命脉。既如此,建筑在命脉之上的渔梁坝就是徽州人的命门了,所以,历朝府县皆以非常注重整修渔梁坝。

于是,渔梁古镇的长街上便有了又称坝祠的崇报祠,顾名思义,崇报祠为的是崇报和祀奉历史上修建渔梁坝的有一功之臣和有识之士,如汪华、宋济、袁甫、赵希想、彭泽、张祯、陈理、朱廷梅等人,均有牌位设于祠中,受用着人们虔敬的香火。下面只介绍其中始建者越国的汪华的生平。

汪华(586——649),字国辅,一字英发,隋唐时新安郡歙县登源里,今绩溪县瀛洲人。隋末动乱,汪华率军平寇,立下战功。后汪华发动兵变,一举占据新安郡,并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将新安郡治所由黟县迁休宁万岁山,隋义宁中(617——618)又迁歙县乌聊山(今徽城),并筑城池。始用木桩构筑渔梁坝。汪华保境安民,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六州十余年内不见兵革。唐武德四年(621年),汪华上表归顺。唐高祖褒奖他保障六州的功绩,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唐贞观额十二年(648),卒于长安,归葬歙北七里云岚山,后人建汪墓祠祭祀。

博物馆里有张皱巴巴的渔梁坝介绍。据考证,渔梁坝始建于隋末唐初。隋唐之际,越国公汪华徙新安郡治于歙县,在渔梁筑坝,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渔梁坝建造工具。渔梁坝屡毁屡建,经历了从“木坝”到“石坝”的过程,现在的古坝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重建。坝的下游左岸有仰高亭,重檐歇山顶建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渔梁老街祠堂里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