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缘之梦 发表于 2020-6-2 15:38:58

三江汇流处的屯溪“小上海”

1937年至1945年间,抗日烽火燃遍祖国神州大地。偏处皖南山城的老屯溪却成了东南的小后方,是苏浙皖三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江浙人之多,市场之繁荣,使其有了“小上海”之称。迁徒皖南后方 移聚徽州屯溪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北京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紧接着“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闸北四行仓库孤军沦陷,战火蔓延到长江一带,当时江、浙、沪、皖许多城市相继沦陷。一些党政军机关、文化团体及大中院校紧急撤离,快速成批地迁入大后方—徽州古镇屯溪。已经迁徙的有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国民党蒋经国亲领的1302青年军戡建队、中国文化服务社东南分社。国民党党政军特机关之多,不可胜数。大批沦陷区难民、流亡人士背井离乡纷纷涌入屯溪。光迁入的大、中院校就有上海法学院、上海法政大学、南京安徽中学等。同时,苏、浙、沪四方富商巨贾也纷纷迁此。屯溪市容古老,历史悠久。抗战时期屯溪的大小旅社、客栈有近60家 ,其中黄山、车站、六路、东南的生意特别好,几乎天天客满。新安江畔的黄山旅社、六路饭店是当年屯溪的新型建筑,别具一格。热闹而简陋的“劝业场”(屯溪大舞台)里笙歌曼舞,夜以继日。沿新安江畔箬篷船桅杆如林,多达数百艘,经贸往来十分繁荣。繁华闹街 商铺林立在全长三千多米的屯溪老街,商铺荟萃,市场繁荣。自从1936年实行茶叶统制后,国民政府中央、省和产茶重点县先后在屯溪设立10余处茶叶机构,歙县、婺源、休宁三县的茶商纷纷来此设茶号,1938年全镇茶号有86家,遍及镇内和黎阳、阳湖、柏树、长干傍、牌楼前和罗汉松等镇郊。有祁门人开的“祁红”,休宁人开的“屯绿”、“松萝茶社”等。商业主要集中在屯溪老街一带,行业有30多个。仅酒楼、菜馆就有50多家。最著名的菜馆是海阳楼,它是军政要人、豪绅富贾的宴请之地,享有“不到海阳楼,算不上请客”的盛誉。当时,海阳楼的小笼包子、醉乐春的八宝饭、璇宫的牛肉大面、李正茂的虾米豆腐干、老光的肉粽,味道鲜美,价格公道,很受顾客欢迎。
还有“同益”南货店生产的各式徽州糕点很有名气,畅销各地。“陈淑芳”酱园精制各种酱菜、酱瓜、豆腐干和筱苏州糖果店的上海糖果、新疆盒装葡萄干受到欢迎。尤其是“鸿记”等布店出售的上海出名的蓝色阴丹士林布和白龙头细布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由浙江人开的“亨得利”钟表店,店堂橱窗展示各式钟表,英、德、日产的各式座钟、楼钟、闹钟、音乐钟和瑞士产的“大罗马”男女式手表。还有中马路口的梅干菜烧饼、鲜葱猪肉烧饼又脆又香,每个五分钱。屯溪老街上,还设有茶馆、茶楼10多家。理发店也37家,较大的有一乐也、白宫、丽华、ABC、白玫瑰等。照相业中,除民国初年开设的兆记照相馆、我轩照相馆、王熠照相馆外,抗战初期还开设了一些新的照相馆。屯溪“王开”照相馆专营个人肖像和家庭“全家福”拍照,为当时屯溪照相行业第一家。唱抗战歌曲 看京剧名角山城屯溪的街头,大家时常能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和《大刀进行曲》等救亡歌曲。社会各界人士、大中院校、宣传文化部门等,纷纷走向街头、广场、工厂、农村开展教唱抗战歌曲活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三厅郭沫若领导的演剧二队来到屯溪,在当时的江西会馆广场组织抗日千人大合唱,歌声慷慨激昂,观众人山人海,轰动了屯溪山城。迁徙柏山的南京安徽中学等大专院校,组织话剧团、歌咏队,积极投入抗日宣传活动,自编、自导、自演,热情十分高涨。他们还经常上街头、广场、工厂、农村表演活报剧,独幕话剧,教唱抗日歌曲。百年京剧,流派纷呈。北有名伶“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南有海派京剧老生第一人周信芳(艺名麒麟童)及江南第一武生盖叫天。屯溪的京剧演出,在抗战期间也是十分活跃。简陋的“劝业场”(又名屯溪大舞台)里歌舞升平。据说,“劝业场”的历届老板和班头都非常重视“流派戏”、武工戏的效应,经常去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物色、聘请京剧流派梅、程、尚、荀和海派等名角,来屯溪挂牌主演拿手流派名剧。先后聘请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流派名家有盖叫天、程艳秋、程艳芳、邹也君、唐月樵等,其各自传统名剧流派的精湛表演艺术,颇使屯溪人大开眼界,过足了戏瘾。八年抗战中的老屯溪,江、浙人之多,市场之繁荣,素有“小上海”之称名符其实。国家有史,地方有志,载名记事,心印在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江汇流处的屯溪“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