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沐城歌 发表于 2020-5-8 16:47:40

婺源篁岭之行散记

“到篁岭去,不远,晒秋,很美!”朋友的力荐让人心里直痒痒。人向往的永远是诗和远方,厌烦的是复制和粘贴的生活,也许远方并不一定是诗。一路而去,高速竟出奇的空旷,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篁岭停车场,迎面而来的却是一把黄沙,颇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之味,一阵风,漫天漫地,人霎时就灰头土脸,头发、睫毛、鼻孔厚厚一层,满嘴泥沙,砖窑里走出来似的,也许,上帝永远是公正的,没有车堵,给你点小故事小插曲,即使一把扬尘,也是深刻的记忆。清朝道光年间的《婺源县志·山川》:“此地……多篁竹,大者径尺,故名篁岭。”篁岭是个近600年的徽州古村,因村中“地无三尺平”,山中村民没有空地晒农作物,家家窗前只能用长长的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篁岭房前屋后便成了晒匾的世界,夏晒茄子、南瓜和豆角,秋晒黄豆、玉米和辣椒,加上地处高远,徽派建筑几无遭受破坏,保留完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随着时光沉淀,篁岭的晒秋便成了视觉盛宴,以“最美的中国符号”而闻名遐迩。“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篁岭村虽属江西婺源,因近邻安微,却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一眼望去,粉墙黛瓦马头墙,木雕砖雕和石雕,加上飞檐翘角,构成了徽派建筑的基调和水墨画般的世界。在建筑系统多年,因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学过,干过,研究过,略知皮毛一二。徽派建筑即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注重天人合一,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又有“无宅不雕花”之美,凡有建筑之处,皆可看到匠师的“三雕”艺术,但以马头墙、小青瓦最为特色,自然,古雅,扑拙,美感极强。旧时光的日子很慢,在如此的山居村落,古巷,古墙,古藤,古树,一把椅子,一杯山茶,一本书,闻一声狗吠,呆个半天美矣。人生无常,寻常的日子就是最幸福的日子,其实每一天无需要太多,一寸阳光,一缕清风,还有一丝温暖的情愫便可。然而,“最美的中国符号”的盛名早已打破山里的宁静,一如今日熙熙攘攘。古村的中间,有一条约千米之长的街道,当地人称之为“天街”。除了飞檐翘角的美感,还有烧烤味、臭豆腐味、玉米香、板栗香,全都混杂在一起。天街颇具烟火之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古墙斑驳,古巷悠悠,在屋檐地角,处处透着秋的韵味:一畦畦朝天椒,红彤似火;偶见一丛小瓜蒌,藤蔓石墙,赤黄如金;一棵柿子树,立于飞檐翘角之下,红艳点点,酡醉似女儿红,还有匍匐在地南瓜和冬瓜……

拾阶而上,登屋顶,只见数百栋微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错落有致,圆圆的晒匾五彩缤纷,玉米、黄豆、辣椒、柿子肉、南瓜片……“深红浅绿杂鹅黄,谁人织锦映千窗。”这一刻,仿佛唤醒了儿时的记忆,一切熟悉如昨,一切又如此陌生,隐隐约约,伸手而不可触及。是记忆,是乡愁,还是沉淀在时光深处那一抹永在的情愫?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也许,就是那回归原始,回归生命本源,天人合一的一丝渴望!很旧的地方,往往就是很惊艳地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婺源篁岭之行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