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未央 发表于 2020-4-13 22:19:43

歙县景点之黄备

唐朝末年有黄氏人见这儿风水极好,景色美丽,遂建别墅栖居于此,名曰黄备。“备”取备乱以自保之意。黄备村,古时又称“桃源村”,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千年古村美丽山乡--黄备村 ,坐落于徽州府歙县森村乡通往旅游胜地千岛湖的王村——小川旅游公路边,巍巍石耳山下。黄备村毗连绍村、呈村、满田村。
黄备村,背倚石耳山。村中两条小溪夹流而下,溪上有永昌桥、集庆桥等十多座古石桥,或平或拱。
黄备的水口坝建于南宋时期,石砌坝上栽有樟树、榆树、槠树、冬青树等,虽历时八百余载,仍然参天耸立,绿荫如盖。6只精雕古石狮,威武地守候在绿树丛中。坝下有一条宽1.5米的石板路,通向东西两座遥相呼应的古石桥,一名永昌,一名集庆。
宋朝以后,张氏族人在此栖息繁衍壮大,渐成旺族。
黄备古村的民居建筑颇具特色,青山环抱,溪水穿村而过,民居四周都有高墙围起,房屋外墙除大门外,还多用漏窗点缀在白墙上。马头墙呈阶梯形,高出屋面,有些墙头还装饰有卷草如意一类的图案,显得清幽美丽。
黄备古村沿河两岸散落着众多的明清建筑,门楼、窗扉、梁托上均有精美的砖木雕刻。现存明清建筑二十多处,其中民居十五处,门楼、桥梁、祠堂五处;清代祠堂、庙宇民居、桥梁三十多处。徽派古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德馨堂”、“耕德堂”、“维新堂”、“崇德堂”等古宅都是徽派古建之珍品。
徽派建筑典范:“德馨堂”
“德馨堂”,在黄备古村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秀才门第,它是一幢四列三间,上下对堂、中有天井的双雕结构民居。
三个正楷大字的漆木雕匾高挂正堂之下;两边柱子上挂着半弧形保柱式的木雕楹联,一对是黑底金字,另一对是原木色底,石绿色字,古色古香。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梁托、窗衣、槛子门上的木雕。上堂檐口两柱檐撑,左“松鹤图”,右“椰鹿图”,雕的是“麒麟戏凤”、“鹤舞雄狮”、“喜鹊登梅”、“百灵啼鸣”及锦鸡、梅花鹿等图案。
更显精巧的是槛子门棂栅上,还雕有直径五寸左右的图形篆字,每边四个,上半部是半个不同结构的“寿”字,下半部是“万代荣华”、“竹花松茂”八个字,笔画上下巧妙相连,令人叹绝。天井下的槛字门上有“孔融让梨”、“精忠报国”、“扬震拒贿”、“九世同居”等幅木雕,看了令人想起众多的历史故事。
黄备古村其它古民居的木雕除人物戏曲题材外,民间传统的有“凤凰戏牡丹”、“丹凤朝阳”、“龙凤呈祥”、“松鼠与葡萄”、“喜鹊登梅”、“鸳鸯戏水”、“鹿鹤回春”、以及四不象、白头翁、仙鹤、八哥、锦雉、燕子,石榴、柑橘、枇杷、水仙、蔬果、八宝博古,几何形体等。这些图式生动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美德,淳朴的民风,体现了雕刻内容与徽州区域民情民俗,文化素养的吻合统一。
黄备古村的“耕德堂”(现桃源旅社内)、“维新堂”、“崇德堂”等十几户民居的木雕砖雕也很精彩。
黄备尚存的古建筑,集木石雕于一体,建筑风格相似,而又各具特色,形成完美的建筑体系。
现在黄备古村几乎家家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家具和摆设,尤其以上村方永埔一户的“唐明皇夜游月宫”之玉屏最为珍贵。
黄备三景之一:公园水口坝

建于南宋的公园水口坝位于歙县森村乡黄备村的东侧。坝高3.6米、宽4米,长50米,全用石砌。
坝上栽有樟树、榆树、槠树、冬青树,虽历时八百载,仍然参天耸立,绿荫如盖。坝下有一条宽1.5米的石板路,通向东西两座古石桥,一名“永昌桥”,一名“集庆桥”,遥相呼应。桥下溪水常流,不时泛起涟漪,村姑们常来溪边洗衣,那甜甜的歌声和着潺潺的水声,常令游人止步。这里也是人们夏季乘凉的好所在,坝上有散步的,树下有休憩的,桥上有走棋的。
许多懂文墨的雅士来此观光觅古,不禁会吟起那首古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黄备三景之二:天官邸
具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黄备村,有座“天官邸”,系明代建筑。
天官邸的大堂正中之上,悬挂一块长3米、宽1米的匾额,上书“天下治行第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指的是出生于此地的张光祁。张光祁是河南南阳府知州,在清代同治年间,是位廉洁奉公,功绩显赫的官吏。在他之前的几任州官,贪赃枉法,年年拖欠国家农业税。自从张光祁上任,不但如数完成“国课”,还把前几年的农业税都一一缴清。同治皇帝十分赞赏张知州的才智,赐“天下治行第一”匾额,落款为“吏部特举河南南阳府邓州知州张光祁,圣旨钦奖”。
天官邸前临宽广的“履坦”,背靠青山,门口是一色的青石板阶梯,规模宏大,其内外布局结构简直有点宫廷的气派。
黄备三景之三:张氏统祠
从公园水口坝沿着一色的石板路向西行一百余米,站在大路上翘首北望,便是气势雄伟的张氏统祠。
此祠堂前后共有三进,中间两个大院,宽10丈,长40丈,建于明万历19年(公元1592年)。砖木结构,脊高10余米,主柱硕大。其建筑规模不亚于潜口汪氏金紫祠“金銮殿”、呈坎孔庙式罗东舒祠、龙川胡氏宗祠。门楼高大,气势嵯峨,四根石质檐柱托着硕厚的额枋、曲梁,门楼为三间搂阁式。大门两侧配有抱鼓石,并有双狮盘踞。额枋、曲粱及门楼上,砖、木雕刻精美细致。前进和中进之间,两侧为回廊,中间是个大天并,设有花坛,黄杨苍劲古朴。三进顺地势升高。
黄备古村张氏统宗祠第一进是构筑有些特别的、在徽州数一数二的五凤楼,飞檐翘角,气势恢弘。加上该祠两边五岳朝天的马头墙高耸云天,气势不凡,所以这座张氏统宗祠又被称作“五峰楼”。统宗祠五峰楼前的石狮形象威武,栩栩如生,每头石狮至少有一吨多重。其中进,享堂前是一个特大的天井,厢庑排列两边,和享堂一样雕梁画栋。其后进,原有九级台阶,层层升高。享堂大厅曾高挂明代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黄备太史公张一桂所书“义隆一本”大匾,每个大字都有4尺见方。
张氏统宗祠内雄伟壮观,楼阁可远眺,大堂能聚众,前后门楹,后列厢庑,后进有九级石阶,以上高台。
这座张氏统宗祠内,原先还有“铜钟、象鼓、金香炉”三件宝物,其中青铜大钟一人多高,纹饰古朴,音质宏亮;象鼓则需十六个族人扛抬,敲起来响声震天;而含金的铜鼎和青铜大钟一样高大精美。
当年修建这个大祠堂耗费巨资,还留下了神奇的传说:说是黄备村临溪有一棵缠满秋花藤的大枫树,枝叶繁茂,浓荫匝地。那时村人常收到“风官人”寄给“秋嫂娘”的金元宝,但始终查无此人又无处退还,张氏族人只好收下这些金元宝,将其作为公益资金储存,几年下来竟装了好几稻物(徽州一种木制的打稻器物),族人于是商议用这些钱建造大祠堂,从后山一直建到临溪。过了数年,金元宝仍不断有寄来,族人打算将祠堂做大,再增加一进,嫌大枫树有些碍事,就把它砍了。结果从此再不见有金元宝寄来。族人这才明白“风官人”即大枫树成精,“秋嫂娘”即“秋花藤”。
从张氏统宗祠的规模和内部构架的用料、工艺来看,化掉好几“稻物”金元宝的资金确实并不仅是一种传说。仅看享堂现存那些巨大的东瓜梁和石柱、梭柱,精美梁托、斗拱,祠内随处可见的高水平雕镂砖、木、石构件残存,就可知统宗祠造价不菲。黄备张氏统宗祠以其宏大的构筑,精湛的工艺,让远近各宗族叹为观止,称其为“歙南第一祠”,确实当之无愧。
据史志透露,宋代时的黄备张氏宗族,已是在徽州财力雄厚、声名显赫的旺族。至今仍耸立在徽州府城练江碎月滩边披云峰下的长庆寺塔,就是在北宋重和二年(1119)时,由黄备人张应周所修建。长庆寺塔七层楼阁,实心方形,高23米多,精巧玲珑,历八百八十多年仍基本完好,是省级文物。可见黄备张氏能修建这么大的“五峰楼”祠堂,一点不令人奇怪。
张氏统祠规模宏大而壮丽,古歙称之为“宗苑”、“美族”。有句俗语“洪坑好照壁,杨坑好姑娘,黄备好祠堂”一直流传至今。这句俗语的意思为“洪坑进士村建造的大照壁在徽州独一无二,高大气派;杨坑的姑娘美丽温柔,名声在外;而黄备村,则以高大巍峨、气势恢宏的张氏统宗祠大祠堂让徽人刮目相看。”
如今的黄备古村交通便利,青山耸立,绿水环绕,建筑精美,风光旖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可摄影,可休闲,可渡假,是一个难得的好出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歙县景点之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