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鳕熙熙 发表于 2020-3-4 19:17:43

千年仁里古建筑之牌坊·古驿道·路亭

牌坊牌坊又名牌楼,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旨在宣扬、表彰。仁里的牌坊均为石牌坊。一为墓道牌坊,二为科举牌坊,三为贞节牌坊(又称道旁牌坊),计有8座,尚存2座,均有缺损。墓道坊,为“唐金乡尹药公墓道坊”(见本篇《古建筑》)。世肖坊,在村中街道上(见本篇《古建筑》)。黄门坊,此坊已毁,原位于村中黄门第入口,傍巷而立,建造时间不可考。坊主程辂,字邦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中进士,“授行人,奉使湖广,枣阳王府赍予,辞弗受,王称其为廉吏也”。寻选兵科给事中兼侍经筵。曾“奉旨杜奸欺,核军功”,“诏查复武官二千七百余人。”返家后,续修《程氏世谱》,议立“乡约”。所著有《石泉稿》《应言集》,并办有“石泉书院”。节孝坊4处:仁里程芳梅妻章氏,26岁守寡,抚孤守节,婆婆患眼疾,其取白蜜桑椹洗之,婆目复明;乾隆二年(1737)旌表;此坊已毁。旌表程捷妻张氏,此坊已毁。旌表程开妻汪氏,此坊已毁。程登台妻胡氏,23岁守寡,子甫半岁,婆婆年垂老,孝慈备至,守节44年;嘉庆十三年(1808)旌表;此坊已毁。    贞烈坊:旌表程永旺妻王氏,此坊已毁。古驿道过去仁里通往县城和外埠的道路,多为古道。通往县城的道路多为石板路。出村西门,经新牌楼,过三眼塘(现为小型水库),沿山路右转弯至泥塘岭再到上马石村,出村就到五里亭,这里刚好是到县城路途的一半;继续向前翻过一个小岭,下坡到丁岭脚下有座“白石亭”(因亭边靠山的一块大石头是白色的而得名);出亭后马上就可看到县城了,过杨柳村桥到扬柳村,经过众多的牌坊到南门头,进入城内。仁里村有个习惯,称反沿村而过的登源河上游,为“上节(界)”,下游称为“下节(界)”。到“上节(界)” 瀛州去,古道是一定要从小码头过富阳桥(那时的富阳桥为高木桥,桥面有现在两桥板宽),便到了忠周村,穿过村内,出村后则过一小木桥。过桥后是一路口,往右可到大庙汪村至南观;往左经墓祠门口可看到一片古树林,很阴森,叫“杀儿塘”(相传是胡忠宪误杀儿子的地方);往前直走是“十里回头水”(因为这里是下坡,山溪水流向刚好与登源河相反)通到直壁山下。古道很窄,一边是山体很坚硬的峭壁,一边是悬崖连着望不见底的深潭。过了直壁山就到梧村,沿村边河坝走(对面是汪村),坝很长,左转弯过一小石桥,到达碣头村的水碓,坝就走完了,又上了石板路,远远地可看到一座牌坊与一座路亭,与这路亭连在一起的是庆丰庵。过了庆丰庵,就可看到油坑口(瀛州)了。到“下节(界)”湖里去,出南门,沿石板大路先到村里的古水口—龟山脚。古道的右边是龟山,山虽不高,但山上古树很多,沿路是陡崖,一年到头泉水叮咚,路很宽,全是一块块石条横着铺就的,还有一座牌坊。因为泉水流淌的原因,一年到头都是湿漉漉的,冬天崖壁上始终挂着很长的冰凌。路的左边有片面积很大的杨树林,树很粗,每一根都长有不同的姿势,别有风景。往前一点就是登源河的一个深潭,潭中游来荡去的小鱼很多。沿路要经过几个小村庄,有猫儿岱、东村弯、耿家潭,而后就到了胡雪岩的故乡—湖里(2.5公里)。从这里的右边有一条近道,翻过麻雀岭可到临溪;而沿左边走,过了中王桥就到中王村,再向前走,沿着弯曲的小道远远地能看到一片树林,前面就是周坑。仁里村外出经商在浙江淳安的占多数,所以远足外出大多走周坑到汪坑,再到深渡坐船从新安江走水路到达;到浙江其他地方的,少走江南第一关,往往都是走忠周山坞,过忠周岭到歙县南乡而后步行至浙江,后来徽杭公路通了,就走到歙县霞坑搭汽车了。路亭仁里四门都是飞檐脊的楼亭式建筑,上仿城墙设雉堞口,可望风护庄;下部为跨道路亭式,置石条凳,给过往行人休息。中街上给行人休息的路亭还有3处,永茂商店、广福堂药店、巧蓬商店(原豆腐娟店)门口都建有木制敞开式屋瓦亭,跨街而立,又称“四开亭”,除了遮挡烈日、遮风挡雨外,还摆放货物样品。仁里地处登源里中部,与各村三五里相邻,道路平坦,交通便捷,路亭较少,只有两处。一处在七塔到县城道路上,名为“间杆亭”。亭不大,跨道而建,有石条凳,供行人及田地间干活的避雨、歇脚。另一处为忠周通往歙县的山路上,叫“忠周岭路亭”。这里山路崎岖、人烟稀少、路途较远,亭子较大,内可供行人歇脚、躲避风雨,特殊情况还可供过客住宿过夜。这两处路亭,有义之士都乐于捐资维护修缮,体现了地方民情慈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仁里古建筑之牌坊·古驿道·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