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黄山 发表于 2020-2-27 12:18:55

古戏台里的老故事

戏曲在中国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村中戏台上演的一出出剧目,给全村老小带来了无尽的乐趣。直到现在,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庆祝寿,也同样少不了请戏班唱上一出。这一方平台,承载了中国乡村中的文化,也记录了乡村里的娱乐生活。
在安徽祁门一带,遗留着11座古戏台,它们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村、文闪河流域,历史上这一带文风昌盛。祁门闪里镇坑口村更是有着“中国古戏台之乡”的美誉。村中除了一片基本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之外,还有一座会源堂古戏台。戏台平时是上锁的,不是不允许参观,而是怕遭到盗窃和破坏。大门的钥匙就在戏台旁村长的家中,若想参观,找到村长说明来意即可。不过村长是否在家,可要碰运气了。戏台并未设大门,这也算是会源堂的一个特别之处。门设在戏台院落的一侧,推门而入,是戏台一侧的厢房看台。会源堂是竹源陈氏分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享堂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建。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前戏台、后祠堂是它一大特色。据介绍,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观戏楼及天井206.56平方米。前台为演出区,两侧厢房供乐队伴奏。台前两侧有楼梯与两侧廊式看台相连。有身份的坐廊式看台今称包厢,平民百姓则只能坐在天井中看戏了。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装饰考究华丽,它呈圆拱形,可以帮助演员拢音,起到美化与扬声的功效。爬上戏台的二楼俯瞰整个戏台,结构与四合院相仿,四面围合,中间是天井。天井下以青石板铺地。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以敲锣打鼓为重要伴奏形式,非常适合于室外表演,所以古今的戏台一般都是室外开敞的形式。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硬山搁檩式,各种雕饰遍布戏台及观戏楼正立面,整个戏台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两侧观戏楼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台上设有菱形斗拱。据说电影《大转折》、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曾在此取景拍摄。但是如今,愿意学习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项手艺也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戏台里的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