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随流水 发表于 2019-11-12 16:51:55

五城黄,古徽州的一抹金色记忆

                                                                                                    浩瀚悠久的徽州文化中,休宁县五城古镇应该是其中精彩雅致的一叶。安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宋罗愿著《新安志》就称之“五城村,古之大镇也”。元时设“五城务”,明清设“五城铺”。“玉京”是五城的雅号,五城小学解放前就称“玉京小学”。
  五城地处休宁县城南23公里。新安江源头之一清彻透底的颜公溪傍古镇流过。如今五城是“休婺公路”和“屯婺公铬”必经之地。五城有一条石板铺成的老街,长约三华里,贯穿全镇。老街有四块古碑碣,分别是横街桥头的“山清水秀”,横直街丁字口的“楼瞰玉京”,中街的“江夏名宗”,下街的“五城中衢”。
  五城中街有一大巷,其宽如街,巷口一座古城楼,拱形墻上嵌着一块青石碑碣,书有“江夏名宗”四个端庄洒脱的大字,面向老街。巷的东头即是一座建筑宏伟的黄氏宗祠,祠内雕镂逼真,匾额满堂,高大的五凤楼,象征五城黄氏子孙光耀的历史。惜在五十年代初,祠堂被拆,改建成“五城小学”。
  说起“江夏名宗”,五城妇孺皆知,五城黄更是耳熟能详。五城黄氏尊九龄能温席、孝倾天下的“江夏香公”为始祖。五城黄氏祖籍江夏(今湖北云梦)始祖香公之后裔。香公博学经典,以儒入仕,初任郎中,后官拜“尚书令”。汉章帝曾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御书赏赐黄氏家族。
  新安派始祖江夏九世积公,字元集,西晋太康戊申年(288年)生,官考功员外郎,于(西)晋末出任新安郡太守,死后葬于歙县黄墩。其子孙后代散居新安(古徽州)各邑。江夏二十七世祖仪公,字元和,任绩溪县尉,次任青阳县尉,三任祁门县尉,居祁门县之左田。仪公之子江夏二十八世五城派始迁祖谦公,字益谦,博览诗书,不求仕进,好休宁山水名胜,将左田基业让兄居守之,携家徒居休宁西湧。当时五城是-条竹排形沙滩,居家廖廖,西湧山中人丁兴旺,黄氏与朱氏、姚氏相安共荣。后来五城东河淤塞。江夏三十四世文汉公始居五城。详见清咸丰三年(1853年)黄传智纂修《五城黄氏世系》二卷,现被上海图书馆珍藏,索书号(923602),安徽省图书馆藏有《五城黄氏和祥门摘支谱》由黄世培抄录,索书号(2:21656)。
  宗谱记载五城黄氏始祖香公,字文彊,五城始迁祖(唐)文汉公,字天章。黄氏由西湧迁五城后,加之朱、姚、童、陈,詹、程、余等加盟,五城兴旺发达,五城老街渐渐形成。古村落声誉鹊起,边贸活跃红红火火,为附近乡村山货集散地。上通山斗,婺源江湾,下接古林和龙湾,成为徽州府治南部一重镇。
  五城黄氏为名门望族,分为五大豪门,即“军户门”、“霞天门”、“正三门”、“古储门”、“和祥门”。各门又分立支谱。五大豪门中“军户门”最为殷实兴旺,房屋前临街,后傍河,进深足有半里,设有望水楼,东西花园,鱼池供观赏,赋诗作画。“正三门”又分有“上三门”,“下三门”。“下三门”之后裔江夏六十二世黄必振,乾隆甲辰年生,字大成,太学生,诰封奉直大夫。是时徽商鼎盛,徽商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多,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能力之强,无敌天下,徽商称雄三百年,是中国银行业典当业鼻祖。大成公继父志,诚信为本,开拓基业,家业日益强盛,为上海滩“百万富翁”。生育八子,耗巨资在三门厅后建造有“正亦”、“修正”、“三宜”三个厅及一群配套豪宅。风格独特,布局奇巧,厅与厅、房与房相通。晴不见日,雨不打伞,厅室相通又各自独立,厅堂之上挂满名人字画楹联,徽派建筑特有的三雕处处可见,人称“大观园”。另外还建有“追远堂”分祠,“文昌阁”和“书院”等,是最具徽派建筑风韵的建筑群。如今大部份建筑被拆除,改建成“五城中学”。让人生出“人去楼空花自落,生世浮尘雨打萍”的感慨。
  五城从南宋开始大兴土木,尤以清康乾年间最盛,黄氏、朱氏、余氏、童氏、詹氏、陈氏外出经商,致富后重返五城,为渲耀财富实力,相互攀比,大肆建造徽韵悠悠的豪门大宅、宗祠、庙宇多达上百幢,如今剩下具有保留价值的古屋和名宅已不多,急须有关方面抢救和保护。最近几年在五城常见到在徽派古屋旁突然冒出一幢幢完全欧式白色豪宅,高大的罗马柱,大型白色塑窗,宽大凸出的阳台,高贵雅典而又时尚,与徽派古宅形成鲜明对照,是奇特又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说明徽州人不守旧,善于接纳外来文化,此乃徽州之希望也!
  从南宋开始直至清康乾年间,五城的手工业己形成相当规模。有农具制造,家具制造,茶叶制作。有造纸和制笔作坊,金银首饰作坊,缝纫制衣作坊。糕点、食品、酿酒及豆制品生产最具规模并享有声誉。加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盛极一时。自“休婺公路”“屯婺公路”开通之后,在公路两旁大量建造房屋,银行、邮局、电讯、饭店、旅社,政府机关以及各类商店入住己形成五城镇新市区。老街已是历史缩影,诉说五城往日的辉惶。
  五城黄氏素以“诗书传家”,尤从“尊儒重教”。黄氏弟子一律免费接受启蒙教育,宗祠设有助学基金,凡黄氏弟子读初中、高中、大学均可享受宗词资助。五城黄氏人才辈出,名流雅士举不胜举。早在宋干道二年(1166年)就登进士的黄何,官至朝议大夫,蒙受皇上恩赐,封为休宁县开国男。清咸丰三年(1853年)二甲一名进士黄钰,更加光耀黄氏门庭。清光绪六年(1880年)幼丧双亲,历经磨难,曾教过书,也当过太平军的五城黄思永(寄籍江宁)一举考中状元,为五城这一历史文化名镇再添辉煌。
  五城与古林紧相邻,一条小溪和一座不足丈余的扁担桥是五城与古林的分界线。古林黄氏与五城黄氏同根同宗不同支,都认同“江夏香公”为始祖,认同“江夏九世积公”为新安黄氏始祖,都称自己祖先是从颜公溪西岸的西湧迁出,先祖何人何时迁出?即有各自不同介释,不同版本,均不可考。古林村无疑是人杰地灵宝地,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古林九孔大石桥横跨颜公溪,桥头二座四柱三楼青石牌坊冲天而立,桥南两侧水口林古树参天,树冠茂密,高大无比,在衆多徽州古村落是绝无仅有。经过一段“梅道”一座宏伟高大的古林黄氏宗祠呈现眼前。既光宗耀祖,又威镇八方。这曾是“金殿传胪”、“钦点翰林”、“状元及第” 的古林黄氏。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登科状元黄轩的出生和读书之地。古林黄氏是古林大姓,居住集中,尤以大前门建筑群,徽韵十足,门前青石铺路,依山傍水,豪门大宅富贵人家无疑。
  自“休婺公路”“屯婺公路”开通,古林黄氏宗祠和牌坊己迁古城岩保存,村口参天古树所剩无几,贞节牌坊被破坏,唯有古林石桥日夜承载各种车辆通行,如今古林与五城连成一体,一条崭新的商业街贯穿五城与古林,沿街时尚百货、山珍、绿色食品应有尽有。五城三件宝棕绷、米酒、豆腐干更是享誉遐迩,带给这座古镇蓬勃的经济活力。愿古老的五城犹如五城米酒散发扑鼻芬香,愿年轻的五城宛若五城茶干声誉响彻大江南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城黄,古徽州的一抹金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