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铺水中 发表于 2019-10-16 14:57:53

篁墩往事




篁墩是徽州新安氏族的发源地,它在每一个徽州人的心目中的地位自是非比寻常,要研究徽州,了解徽州的历史,都要在这里寻根。


沿着205国道从市区驱车七八分钟左右就能到达这个神秘的古村落,原属.歙之西南隅,去县治三十里。
我们习惯的把车子停在了这里一篁墩村程朱阙里纪念馆,楼顶上醒目地竖立着一徽州文化第一村 的标语。


从纪念馆这里进村,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桥,至于有多少年,也不太清楚,总之很久很久了,多多少少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清代诗人袁枚曾吟
繁枝高拂九霄霜,荫屋常生夏日凉。叶落每横千亩田,花开曾作六朝香。
古桥在大樟树下显得格外清幽


水面漫烟雨,柳丝垂岸堤。村头晨鸟叫,美女下清溪。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这里洗衣,谈笑风生。


程氏世忠庙,朱夫子祠,程氏宗祠,汪家祠,毕家祠,湖山道院,程朱阙里牌坊,古石板路...一切都已破坏的不堪入目,甚至没留下一丝痕迹。


这一切,连我这个晚生都不禁感叹。
潜心画栋亦雕梁,恍如隔世散古香。时光仿佛已倒转,孔孟入室已登堂


留下的只是零星半点


辉辉赫赫浮玉云,宣华池上月华新。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此刻,这是我的心声。


如今儿时的石板街道,变成了钢筋水泥的欲望丛林


危楼高架泬寥天,上相闲登立彩旃。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


留下的只是零敲碎打地痕迹


一间茅屋,尚自修治。任狂风吹,连檐破碎。枓栱斜欹,看著倒也。墙壁作散土一堆,主人翁永不来归。


小时候经常穿越的古道


大家都知道这是拿来干嘛的吗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很久很久以前的石头,还刻了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石碑上刻着的文字,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解答。




早在《道德经》中,老子就提出,有了空间的界限,建筑才有了作用。立面作为建筑的物理界限,以其有限的焦点、线条、平面,承载着设计师无限的哲学思考和美学表达。





屋顶、屋身、台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三大构成要素。在这三个板块的纷繁组合下,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单体建筑众多,群体组合严谨的鲜明风格: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和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在美学上,严格遵循对称、均衡、序列、节奏、比例和尺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实用。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





历尽沧桑,岁月的痕迹。





文革产物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梦里水乡芳绿野, 玉谪伯虎慰苏杭"——这句诗是描写明清时期江南民居古朴典雅,溢彩流光的建筑风格。说的是明清徽派的建筑风格,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观。


从村落中穿过的铁路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恰巧对应了现在的篁墩村


篁墩是姓氏的壁难所,迁徙地,和发源地。根据许多徽州宗谱、家谱和地方史志文献记载,始迁篁墩,祖居篁墩的徽州氏族,之前有二三十个姓。


程氏宗祠遗址



朱姓迁徽始祖朱师古,唐乾符年间,避乱,由金陵迁至篁墩。宋代大学者朱熹皆出此族。





村民的夜生活,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西江怀古》年代:唐 作者: 杜牧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篁墩遗址青花瓷青花瓷 ——是古陶之清纯。是明净之素雅。是青蓝之美观。是美丽之动人。是瓷器之极致!


宸翰石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篁墩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