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约清莲 发表于 2019-10-16 10:31:30

徽商传奇故事,胡开文的墨

                                                                                                   
胡开文(1742-1808),字柱臣,号在丰,著名徽商,徽墨行家,“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代乾隆时制墨名手,徽州绩溪县人。
因师从徽州休宁汪启茂,因而是休宁派墨匠后起之秀。先于休宁、屯溪两处开设“胡开文墨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开文得到迅猛发展,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首起胡开文老店外,先后在歙县、扬州、杭州、上海、汉口、长沙、九江、安庆、南京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支独秀之势。后代均延用此老字号。




在休宁县城齐宁街(俗称西街)育才巷北口,有幢看似不显眼的徽派建筑。但就是这间毫不起眼的店铺,在清中期直至解放初期,却生产出了徽墨史上令人称道的墨品,创造出了中国工艺史上的奇迹,它就是曾蜚声中外的休城“胡开文墨店”。

徽墨,即徽州墨,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皖南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墨色泽黑润,舐纸不胶,入纸不润,香味浓郁,宜书宜画。被称为墨中上品的“徽墨”出现于我国南唐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古徽州从事制墨业者众多,自古以来便享有“天下墨业在徽州”之誉。清代徽墨的产墨中心在徽州府的歙县、休宁、婺源三县,被誉为清代制墨名家的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都是徽墨高手。尤以胡开文墨庄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胡开文墨创基于乾隆三十年,即公元一七六五年,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四年历史。

胡天注,字柱臣(1742——1808年)古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根据徽州旧时的民俗,“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以及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和胡天注生前订立的《天注公分析阄书》的记载来推算。1754年胡开注十三岁时,去休宁“汪启茂墨店”当学徒。1756年胡天注十五岁时,娶汪启茂之女为妻。1760年胡天注十九岁时,在经过三年学徒,三年帮作后,去屯溪租开“彩章墨店”。
据说就在胡天注于屯溪创业期间,休宁岳父家的“汪启茂墨室”却出了问题,难以为继,最终只好将墨室顶给了姓叶的人家。1765年二十四岁的胡天注出资收购了已属叶姓所有的“汪启茂墨室”招牌和“汪启茂墨室”原有的墨印、墨作家伙。这时因为“汪启茂墨室”在竞争中已经失利,很难东山再起。

为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胡天注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并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冠以姓氏,便将“汪启茂墨室”更名为“胡开文墨庄”,这是胡开文墨业的正式创立。而且延用“苍珮室”记号精制徽墨,以物美价廉而声名日著。后来又在屯溪设立销售分店,继而开设茶号、枣庄,置田产成为乡里巨富。天注贾而好儒,致富后,捐资得从九品,赐封奉直大夫。


嘉庆元年(1796)“御园图”(64锭)集锦墨问世,继又推出乾隆御诗(1490余字)“天园墨”,皆作贡品选送京都。嘉庆十三年天注去世,次子胡余德继承店业(因为胡天注有八个儿子,前妻汪氏生长子恒德、次子余德、三子谅德、四子骖德、五子德、六子懋德,继妻钟氏生七子颂德、八子硕德。1808年胡天注逝世,逝世前曾立有《天注公分析阄书》。这份阄书实际上没有执行,因不不久胡天注就因病逝世。同时,当时胡天注的八个儿子中长子、三子、四子、五子俱已逝世,其他几子都年幼而未能独立。所以,胡天注在病危之际,“遗命(胡余德)统持家政”),还扩建休宁海阳店舍,创渔亭正太烟房;又在徽州府城(歙县)建墨店,并渐次将墨肆扩展至长江流域商埠。
咸丰间西烟冲击中国墨业市场,“胡开文”墨店仍坚守古方古法,溶汇休、歙两大派工艺之长,力保店誉,独呈繁荣。当时胡开文的休宁老店有职工200余人,年产高级墨2.25吨。
道光后,老店名声大振,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皆在该店制作自用墨,如同治六年(1867)为曾国藩制“求阙斋”硃墨;同治八年(1869))为李鸿章制“封爵铭”墨;光绪九年(1883)为张謇制“季直之墨”;光绪丙申年(1896)为梁启超制“任公临池墨”等。“徽墨,胡开文;胡开文,徽墨”,胡开文成了徽墨名牌的代名词。
到了民国,由于墨汁、墨水的盛行,徽墨大有被全盘取替的危险。但是这一时期的休城胡开文,仍然延续着前代的辉煌,与时俱进推出了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墨”和“地球墨”等顺应时代潮流的作品,使百年老店重焕青春,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1915年,休宁胡开文老店所制“地球墨”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无奈好景不长,毕竟大势所趋,到1938年,休城仅剩下也逐步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的胡开文老店这家墨店。


建国后,休城胡开文老店采取加工定货方式维持生存,后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又增设了文具、百货代销业务。为了提高制墨手工业劳动者的政治地位, “休城胡开文墨店”业主胡智甫还出任了县政协代表。1956年,因休宁制墨行业仅胡开文墨店一家,当时除有近2000副墨模、陈墨和部分原料外,流动资金甚少,无法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9年5月休屯合并后,根据屯溪“国营徽州墨厂”(今徽州胡开文墨厂)恢复和发展胡开文传统名牌产品的需要,县政府筹办“休城胡开文墨店”与屯溪“国营徽州墨厂”合并事宜,“休城胡开文墨店”正式撤销。当资产清点登记、上报审批尚未结束时,休屯再次分辖(1961年8月),合并工作半途而废。
之后,有关部门将“休城胡开文墨店”固有财产、工场、店屋交付胡智甫儿子代为保管。在胡智甫儿子保管期间,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和省、地、县相关部门同志曾多次到休城胡开文墨店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历史、追根溯源。省博物馆专家还将墨店保存下来的祖传匾额、招牌和工场按历史原貌布置一通,拍成一组照片收藏。
1963年,安徽省博物馆从休宁胡开文墨店征集到一批文物,其中包括胡开文地球墨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证书及“御制四库文阁诗”、“御制棉花图诗”、“御制西湖名胜图”、“御制铭园图”、“新安大好山水”等五套珍贵的集锦墨模。五套墨模雕板水平极高,前四套为宫廷特制,精工富丽罕见其匹,后一套为徽州民间艺术精品。注:石谷风先生1985年将它们辑入《徽州墨模雕刻艺术》图谱集,由黄山书社出版。


文革中,店内老店招牌,曾国藩手书匾额、陈墨、部分原材料及1900多副墨模等仅存珍贵遗产,尽数被抄毁。至此,曾轰轰烈烈走过近两个世纪、名震中 外的胡开文发迹地——“休城胡开文墨店”从此销声匿迹。清代徽州墨业有四大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其中胡开文善做药墨,被誉为“药墨华佗”。胡开文原名胡正,字天柱(1742~1808年),本为一名墨工匠,因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倒闭而盘下该店。为了重振墨业,胡天柱拜访了绩溪小九华山银屏古寺的老和尚了空,得到了配墨原料和工艺创新的启发。在回家路上,借住山神孤庙过夜,梦见一白发老翁手托文房四宝,站在他面前说:“汪氏墨店归尔经营,天开文运,百事待兴。”言毕飘然而去。南柯一梦,胡天柱把“汪启茂”招牌改名为“胡开文”,时值乾隆30年(1765年)。


此后,胡天柱也就叫胡开文了,然而真正让他成为一代药墨宗师的是他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他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8种珍贵药材入墨,加入木材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治疗阳症有奇效,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疗效明显。


中国古代书写、绘画用的墨锭。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制墨历史,最早应用的是松烟墨,宋时产生一种书画用的油烟墨。松烟是以松树为原料,油烟是以桐油、麻油、脂油等为原料。宋代以来,名墨倍受文人、书画家的喜爱,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出现了观赏墨及礼品墨。常加入名贵中药和香料,墨面刻有名人绘画和诗词,具有民族特色。书画用墨有两类:松烟墨和油烟墨 晋代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谈道:“其墨取店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也详细记述了墨的制作工艺。油烟与松烟取烟的材料不同。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油料不能充分燃烧便形成了烟灰,以此烟灰加工制成的墨就是油烟墨。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谈道:“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粗碗,燃以桐油,上复覆以一碗,专人扫煤,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最快便,谓之油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鄜延路(今延安)所产石油制墨的情况,“延川石液”墨就是他创造的。宋代著名的油烟墨是由胡景纯所制的“桐花烟”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商传奇故事,胡开文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