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禁锢 发表于 2019-9-26 10:57:12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徽州大观”展以“反本”与“开新”的视角呈现徽州文化的全景图,解锁徽州的文化密码,剖析徽州文化发生及发展的脉络渊源马头墙、小青瓦、新安理学、“四大徽班”……对于徽州文化,很多人并不陌生。然而,仅靠这些文化标识,许多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清乾隆时期,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百分之一的徽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手中的资本竟能占国库的六成;不能理解为什么徽州先后办有书院156所,只休宁一县就走出状元19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甲之乡;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徽州文化能影响思想、军事、艺术、教育、建筑等方方面面,甚至导引出明清时期的一场文化复兴。日前,“徽州大观”展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二楼展厅展出,以“反本”与“开新”的视角呈现徽州文化的全景图,解锁徽州的文化密码,剖析徽州文化发生及发展的脉络渊源。徽州文化既在书画笔墨中,也在田野阡陌上徽州的文化基因到底是什么?它远不只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天下闻名的徽墨歙砚、施法自然的新安画派,而是渗入到田间地头、乡里陌上,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徽茶、徽医、徽戏、徽菜、徽雕……徽州的文化图卷在这次展览中徐徐打开,蔚为大观。明代徽州篆刻家何震,时人称“海内第一”。“徽州大观”展览中呈现的何震印文饱含着正能量:“救人之难”“悯人之孤”“容人之过”“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印文一遍遍地印在书画上,徽州人的精神风貌也随之传扬。徽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刊刻《经义考》不惜千金,刻版极为精良,时称“马版”。两兄弟还搜尽各种图书,藏书十万余卷。乾隆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马氏进呈图书776种,为全国私人献书之冠。中华文化就在这一收一刻一献间流转传承,代代不绝。明末歙县潘氏迁居吴中以商为业,潘氏收藏文物从潘冕起历经七代200多年,潘祖荫收藏的金石书画图书甲于天下,著名藏品有西周时代礼器大盂鼎、大克鼎、甲骨、龟板等。潘祖荫的收藏大都由潘达于继承。抗战时期,潘达于把大盂鼎、大克鼎等重要物件埋藏地下,将宋元明清书画等装箱秘藏“三间头”隔房避过战乱……“徽州大观”展记录了这段历史,潘达于为民族留下流转有序的“国宝”,留下了永恒的文化关怀。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如愿入馆,使国人第一次饱览了闻名半个多世纪的“国之重器”。上世纪50年代,徽州文书在屯溪大规模面世,从宋代到民国的文书档案不少于50万件,被称为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徽学由此诞生并发展,进而成为与西藏、敦煌鼎足而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这次展览呈现了大量买卖契约、账本、家谱、书信、收据、分家文书等资料,从中可以窥见民间的历史记忆,朴素的“承诺”和“守信”意识已成为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徽州文化的丰厚宝藏不仅是砖瓦门墙、笔墨纸砚等实物,还体现在乡音乡情,生活方式上。”策展人告诉记者,徽派建筑除了民居、牌坊、祠堂等广为人知的典型代表,亭、窗、栏杆等建筑细节的运用也凸显出徽州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更辐射影响到苏州庭院等建筑风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