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铺水中 发表于 2019-8-6 16:42:11

安徽绩溪县上庄——胡适故里

安徽绩溪上庄,那是胡适的家乡,是我近十年来最想去的地方。这学期忙里偷闲,总算找到了机会,在初夏季节开始了我的皖南旅途。清晨,下了火车我们便由绩溪县城的长途汽车站搭乘去往上庄的汽车。天还下着雨,但并不大,淅淅沥沥地,路人有的打着伞,有的并没有带着雨具。窗外景色在雨中显得宁静而清新,满目苍翠,稍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间盘旋,不紧不慢的样子,却听不到高声鸣叫。乘务员介绍说,正在修路,不太好走,车速慢。其实所谓修路并不是在整修现有的公路,而是开辟一条新的大概算是高等级的公路,据说建成后老路就要废掉,不再使用了。

车行使在山路间,有时筑路工地就在旧路上方的山坡上,不时地会翻滚下来一些石块和泥土,每遇这种情形,我们的车就要避让,停在路边,等待着工地的铲土机清理路面。车上的人或许习惯了这种情况,没有人着急地询问,也听不到抱怨,静静地等待着。和我们后来去往的几个地方的道路相比,这条山路不仅窄,而且坑洼不平,算是很落后了。胡适之先生在少年时代走出家乡,先后去上海、美国读书,后来在北京大学任教,或许当年走的也是这条山路,路况也未必坏到哪儿去。他若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呢?由于路况不好,四十公里的路程走了约两个小时的光景。

下了车才知道,原来我们去的“上庄”,既包括上庄镇,也包括上庄村,镇政府大院和村委会二层小楼相隔几百米,胡适的旧居位于上庄村里。去上庄村要穿越镇上的街道,街道两旁稀稀落落地排列着饭馆、服装店等买卖家,但门市都很小,也几乎看不到有人光顾,主人倒是悠悠然的样子,似乎卖多卖少都无所谓,都一样活下来。大概他们原本就是农人,种完了田没事做,在自家随街的房子里开个小店,挣点钱,聊胜于无吧。

穿过镇上短而窄的街道,便来到了上庄村的地面。路边有一条河,河边矗立着一块碑石。河床不宽,很清澈,有的地方还很湍急,岸上几位老人挥杆垂钓,有一位钓者还回过头来对我们友善地微笑。碑石上刻着胡适生前多次引用的明朝大诗人杨万里的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说真的,杨万里的这首诗我一直不认为艺术上有多么的杰出,一首七绝,28个字中重复“山”两次,“溪”三次。当然,诗的寓意我是明白的,胡适重视此诗的背景我也清楚。

但此时此景,面对着群山环绕,河水奔涌,我突然感到杨万里和胡适之就站在我的面前。自然界的溪水终于汇入了江河大海之中,可社会改造的阻隔不是依然“山重水复”吗?适逢小学校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她们身着校服,三五成群,一路说笑,有的还站在碑石前比看彼此的文具,可她们留意过那碑石吗?她们是不可能懂得诗的含义的,我们问一个小姑娘是否知道胡适,她用茫然的摇头来回答我。

沿着岸边走去,便来到了“胡适广场”——导游图是这么标注的——其位置刚好处在上庄村西和上庄镇东之间,不知属于村还是属于镇。所谓“广场”其实不过是一块小到不能再小的普通平地罢了。那是一块三角地,一边靠河,两侧是民居,总面积不超过一个网球场。

惟其小,所以胡适的一座全身塑像也不可能雕得太大,否则很难与广场和谐呼应,和真人的比例大概是1.5:1的样子。雕像是中年的胡适,身着中式长衫,一手垂下,一手背后,目视前方,面带几丝忧郁。面对雕像我有些悲怆:各地广场庙堂古往今来雕像无数,如眼前这座雕工简单、用材普通、既不高耸巍峨也没有金光闪烁,大概为数不会很多吧。不过,转念之间又释然了。若是几十年前,这一片空地说不定是经常召开批判大会的地方,说不定村民会被迫或自愿对着庄稼杆扎成的胡适像,涂红叉、写标语,发誓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再说了,雕像和广场的大小又能说明什么呢,永恒的是思想,不是金身,不是权力,雕像的基石砌在人们心中。

上庄村的胡适旧居可能是这座村子的中心了。整个村子属于典型的未经商业开发的徽南乡间风格。

没有高大建筑,百姓的房子都很普通,既不华丽,也非崭新,多数看起来都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一般的街道都很窄,勉强挤得过去三五个行人。行人却不多,尤其是年轻些的几乎看不到。路人告诉我们,村子里的年轻人不是在田里干活,就是在外地打工呢。胡适旧居如今已被安徽省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是一个不算小的院子,估计有150平米的样子,两侧的房子还保持着当年的格局和外貌,包括胡适母亲、胡适兄长,以及胡适少年时期住过的房子,都还比较完好地保留着。据说土改时房子和家具分给了农民,近年把农民迁往别的地方,家具是后来从各处重新搜集的,有的原本是胡家的,有的大概仅仅是属于那个时代,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家具,未必就是胡家原有的。门厅里摆放的椅子、桌子多数虽然较为干净,但漆已脱落,露出的是木头的本色,估计是重新搜集后还没来得及涂漆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绩溪县上庄——胡适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