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杨柳 发表于 2019-6-27 14:46:50

探访徽州休宁县晒袍滩

    在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晒袍滩是个弹丸之村,山清水秀,宁静祥和,宛如世外桃源。 说起晒袍坦先从村子名称讲起,隐逸在丛山之中,宛若世外桃源。
    据说,当年乾隆江南时候,途经此地,突遇雨侵袭,这阵雨来快去也快,雨过天晴之后,乾隆晾晒袍子时候,露出里面“龙袍”,由此村子名“晒袍坦”。“坦”是徽州方言读音,意思是山坳间平坦之处 。

这个村子人姓“淩”,不是“凌”,是三点水“淩”!“淩”这个姓氏,在解放后,作为通假字直接被“凌”字取代了。然而,“晒袍坦”村落,乡人聚族而居,整个村子都是“淩”姓后裔。

   说起晒袍坦先从村子名称讲起,这里位于休宁县溪头镇,隐逸在丛山之中,宛若世外桃源。据说,当年乾隆江南时候,途经此地,突遇雨侵袭,这阵雨来快去也快,雨过天晴之后,乾隆晾晒袍子时候,露出里面“龙袍”,由此村子名“晒袍坦”。“坦”是徽州方言读音,意思是山坳间平坦之处
   另外一个关于乾隆有可能到过晒袍坦原因是因为村子里一个人,这个人名叫淩如焕。淩如焕是康熙年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担任过湖北学政。
    乾隆甫一登基,就任命淩如焕为兵部右侍郎,后又擢升为兵部左侍郎。乾隆年,淩如焕因其叔父病重,请假回家。一年后其叔父病亡,乾隆还赏赐重金厚葬其叔父,由此可见乾隆对淩如焕重视程度,所以说乾隆江南时候顺路去晒袍坦还是有可能。

    丛山之中一个小小的村落竟然连出两位大员,且忠孝两全,这对于徽州人来说,绝对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历史的硝烟中,已经有多少徽州人早已经忘却了他们?
      村庄史上出了2名重量级人物。一个是北宋年间抗金英雄凌唐佐,元符三年进士,授大名府司户,乾隆重臣凌如焕。

    村里有一座石桥名曰“晒袍桥”。桥旁临溪横斜一棵古树,树分四枝,树冠如菇,村人称之为“枸刺”。
   传说乾隆正是在此树上晒过龙袍,而此树原来只开花不结果,在这之后,居然就开始结果了。

   徽州人崇尚风水,认为“水口乃地之门户”。不知是不是古水口的风水好,晒袍滩村走出了乾隆重臣凌如焕和抗金名臣凌唐佐。如今先贤不在,但古水口的风景依旧秀丽。
一条小河绕山环过,乡人悠闲自得,宛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里是新安江源头,河水清澈见底,浙江人喝都是这里流过去水。
晒袍坦,位于休宁县溪口镇,地处丛山深处。村子不大,总共也就二十来户人家,都姓淩(注意这个是三点水的淩,而非两点水的凌)
   据村子里的老人讲,他们家族其实本姓凌,是因为淩如焕的功劳太大,乾隆赏赐的金银都被其婉言谢绝,无奈之下,乾隆灵机一动,决定赏赐淩如焕凌姓加一点,变成了淩!
   废弃猪舍围栏板经过了解居然是明清时代老房子拆来窗户,估计价格不菲,这家主人太豪了。
明朝古董的猪圈,有谁懂货的拆回家收藏。
晒袍滩萝卜干
陈年老火腿,老香了
   到达这里已经是中午了,主人早已备午饭,地道农家菜,冬笋火锅,这冬笋在这深山中,吃起来甜丝丝,特别爽脆。
笋干美味鲜甜可口
豆腐干

酸辣萝卜仔
吃完饭到后山的古墓走一走
    到古墓需要经过碜矶古道,建成于宋、明时期,是历史上休宁通往江西浮梁的徽饶古道中的一段。当时,浙江的盐、丝绸等通过水路到溪口浦头上岸,通过徽饶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江西鄱阳地区。如今虽不复当年的盛景,但古朴的碜矶古道依旧让人感慨万千。
   穿过杉树林就到了古墓了,据村子里老人讲,他们家族其实本姓凌,是因为淩如焕功劳太,乾隆赏赐金银都被其婉言谢绝,无奈之,乾隆灵机一动,决定赏赐淩如焕凌姓加一点,变成了淩!乾隆对淩如焕重视,从现今依旧保存完淩如焕叔父淩右文坟墓豪华程度就能彰显。
    凌如焕(1681—1748),生于晒袍滩,字琢成,号榆山,工草书,善诗、辞。他父母早逝,在叔父凌右文和叔母汪氏的抚养下长大。凌右文是商人,在上海一带做生意,在他的照料下,凌如焕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曾担任湖北学政一职,期间曾主修过秭归县的屈子祠,颇受百姓爱戴。
    乾隆对淩如焕的重视,从现今依旧保存完好的淩如焕叔父淩右文的坟墓豪华程度就能彰显。淩右文本身一个普通的徽州商人,少年失孤的淩如焕就是淩右文抚养长大的,因了淩如焕的缘故,这淩右文的坟墓占地有200多平方,三层拜台,高有十几米。更牛的是坟墓正对的山上,人工造的树林,形成一条龙的形状。
   这就是对面山中间有一排树比边上都要,从山一直延伸到山顶,宛如一条巨龙。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凌如焕担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被提为兵部左侍郎,地位显赫,是乾隆年间的重臣之一。凌如焕一直牢记叔父叔母的养育之恩,在其叔父凌右文病重及去世期间,都曾告假侍奉。据史载,“六年三月,兵部左侍郎奏请给假归养。得旨。凌如焕著给假数月,省事伊父,如伊父身体已健,仍来京供职。
    若尚须在家侍奉调养,再具折奏闻……”后来,在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时,凌右文病逝,乾隆感动于凌如焕的孝行,特地赏赐重金厚葬其叔。
   此墓坐落于晒袍滩村西面海拔300多米的山腰上,建墓材料均由外地运来,前后耗时一年多,有三层拜台,高低落差十余米,占地200多平方米,规模较大,雕刻精美,周围树木环绕,郁郁葱葱,环境极美。

    凌如焕依例守孝三年,其时他已年过花甲,不再为官,潜心著述,著有《楚游集》《读史集》《黄海纪事》等。守孝完毕,恰逢上海县(今上海市前身)创办申江书院,上海知县慕名聘请凌如焕为首任山长,主管书院的日常事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申江书院就是今天的上海敬业中学的前身。

自古墓而下,上到抱山亭,淩如焕题写的对联“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正是晒袍坦此地秀美风光的最好描述。
人站在亭子中,整个村子尽收眼底,好一派归田园居的风光,遥想当年位居兵部左侍郎的淩如焕奉旨还籍,见惯了大都市的繁芜,或许对这一方水土别有一种依恋吧。晒袍滩忠将铁骨铸国魂宋抗金英烈凌唐佐故里后裔
   晒袍滩的青松翠柏间还有一处抗金名臣凌唐佐的衣冠冢。凌唐佐是北宋杰出的爱国志士,面对金兵入侵,他毫无惧色,展露出铮铮铁骨,最后慷慨就义。

  凌唐佐字公弼,约公元1072年出生于晒袍滩,挚爱徽州山水,曾写过不少歌咏黄山的诗文。例如《黄山汤泉》曰:“一道出遥岑,潺湲古到今。雪天声泻玉,月夜影摇金。岁旱施功大,民疴被泽深。浮丘与轩帝,仙迹可追寻。

  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凌唐佐考中进士,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后,提他为京畿刑狱,加直秘阁。建炎三年,凌唐佐被任命为南京知府。当时,南京为南宋都城,凌唐佐为南京应天知府,责任重大,由此可见他深得皇帝器重。

  不久,金兵南下逼近济南,济南知府刘豫竟举城投降,反过来助金攻陷南京。此时赵构已带着朝中文武迁都扬州,凌唐佐毅然留守南京御敌。


   然而独木难支,不久南京陷落,凌唐佐被俘。凌唐佐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其气节令金兵统帅非常敬佩,他破例将凌唐佐释放,让其继续留守应天府,并指使刘豫劝降。

凌唐佐在威逼利诱下毫不妥协,暗中整理了金兵的军事情报,封成蜡书,派人送给朝廷,以便里应外合,收复南京。不料东窗事发,凌唐佐再次被捕,押至汴梁(今河南开封),由刘豫审问。刘豫竟大言不惭地质问凌唐佐:金国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出卖我们?


   凌唐佐反问:朝廷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你为什么还要跟贼人同流合污?!气急败坏的刘豫将凌唐佐捆起来吊了几天,但他始终不屈服。绍兴二年,凌唐佐与妻子田氏惨遭金兵杀害。

  赵构得此消息后深受感动,诏赠凌唐佐徽猷阁待制,并御赐白玉碑一块。凌唐佐被害后,遗体安葬在商丘,家乡人为了纪念这位忠将,就在晒袍滩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饰以金头,并在坟前立有石人石马,同时还建有一处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墓园。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时节,凌氏后人均肃立墓前,怀念先贤,寄托哀思。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
    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访徽州休宁县晒袍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