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笑 发表于 2019-6-27 09:34:44

祖源的水月

                                                                                                   
编者按:朱元璋与朱升,同为安徽人,朱升辅佐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故事呢?请看安徽作家常河为你描绘这幅历史画卷。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刊登!01明洪武二年(1369年)农历三月,南京城外的油菜花已经凋谢,桃花灼灼,水流鱼肥,一辆马车拉着简陋的行李走出城门,踏上向南的官道,绕过一片树林后,都城已经杳如黑点。车帘打开,车内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掉头。”马车悄然掉头向北……一路上都是出城看花的游人,没有谁知道,马车上坐的,竟然是帮着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元勋。他叫朱升。前一天,朱元璋刚刚批准他告老还乡的辞呈,他提交的理由是“年迈”和“祭扫祖茔”,这一年,他已经是个70岁的老人,于情于理,朱元璋都没有办法不批准——年迈是抗不过的自然规律,那个年代,耄耋已算高寿,能为朝廷做的事,已经不多;而有明一朝,提倡以孝治国,回乡扫墓,人之至情,对于倡议者来说,不同意等于打了自己的脸。皇帝的脸,谁能打得?朱升是安徽休宁人,位于南京西南,黄山脚下。奇怪的是,朱升并没有回到老家,而是带着老妻“涉江沂淮抵东海”,在江淮之间徘徊了一段时间后,最终在位于南京东北的龙港筑室定居。第二年,朱升病逝,葬于今天的盐城南龙港文曲沟,享年72岁。
朱升雕像世称朱升为枫林先生,他却像一片枫叶,黯然飘零在异乡。他曾经红过,而且红得发紫,红得大明上下可以不知道他,肯定知道他为朱元璋定下的创业方略。那个方略简单得不像话,简单到只有寥寥九个字,却被后世认为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那九个字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500多年后,一位伟人修改成“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举世皆晓。02关于朱升,在休宁有太多传说,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城下劝降、“螃蟹阵”和免死金牌。所谓城下劝降,说的是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的军队包围了徽州城。朱升为了避免老百姓生灵涂炭,独自一人来到城下,劝说守城元将福童开城投降。这应该是朱元璋和朱升的第一次互相走近,但《明史》和《明书》都没提及此事,倒是一本考证不出作者的笔记《翼运绩略》记录了一些较为详细的内容。是否果有其事,又是一桩历史悬案。理论上说,一个守城将官,因为一介书生的几句话,就开城投降,不太成立。何况,那是元代,按照正统思想,朱元璋是造反者,如果要劝,朱升应该劝朱元璋退兵不再攻城,才是避免生灵涂炭的王道。1357年,朱升已经58岁。朱升42岁时成为乡贡进士,46岁被元朝授职权为池州路学正。55岁时辞官南归乡里,因为战乱移居在歙县石门讲学。因为做过官,又是当地的宿儒,名气不小,他在战乱中挺身而出,试图阻止战火倒是有可能的。至于守城元将是否因为他的劝说才投降,就不得而知了。相比较而言,螃蟹阵的传说就显得有些装神弄鬼了。据说, 朱元璋率讨伐陈友谅,久攻鄱阳不下。正一筹莫展之时,有人建议他到徽州访谋士朱升以求良策。朱元璋果真日夜兼程从江西婺源翻山越岭,到了朱升老家迥溪。但朱升避而不见,却早早地在家里摆上一“螃蟹阵”。朱元璋一看,心领神会,回去依阵作战果然大胜。
朱升像螃蟹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阵法,我不得而知。大战之时,作为主帅的朱元璋竟然离开中军帐,仅凭别人不着调的推荐,就去穷乡僻壤找一个不知学识深浅的乡下书生请教破敌之法,这显然不符合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而偏居乡下的朱升,对前线战事一无所知,怎么可能胸有成竹地排出一个天方夜谭似的“螃蟹阵”?但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有些似曾相识,那就对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书房里摊开一幅地图,侃侃而谈,细分天下大势,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让刘备目瞪口呆,醍醐灌顶。朱元璋虽然没有跑三次,但第一次去依然吃了闭门羹,而且去求见朱升之前也只是听闻别人的极力推荐,最后还拿回一条锦囊妙计,并因此定鼎天下。这显然就是明代版的“三顾茅庐”。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总能在历史中找到吉光片羽为某人加持。但这样的复制,让朱升“状诸葛而近妖”,多少也暴露了人们想象的贫乏。历史的细节无法还原,但大致脉络是能找到轨迹的。综合正史和野史,大致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1358年,朱元璋攻打婺源时,手下大将邓愈向朱元璋推荐了朱升。朱元璋亲自前往歙县石门(而不是朱升老家休宁)拜访,朱升给了三个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就符合逻辑了。这九个字的建议,显然属于“道”的范畴,也就是战略性目标,而不是“术”。朱升作为一介书生,更为后世熟知和认可的是他的理学思想,而新安一带,恰恰是理学的发祥地和繁荣之处。因此,朱升的长处就在于对时局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长远目标作为参考,而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实操。那不是他的强项,他也不是诸葛亮。朱元璋正是凭借着朱升的策略,成功地避免成为元朝的重点打击对象,为其势力扩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等到其他地方势力被元军消耗得差不多之后,他已完成军事上的积累,于是拔剑而起,横扫天下。03至于免死金牌的传说,更加扑朔迷离了。朱升对大明江山的所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除了九个字的开国之策外,还参与了朱元璋军帐的文秘事务,清代史家评说:“升于明兴之初,参赞帷幄”。更重要的,明代几乎所有的礼乐制度,典制诰封,都出自朱升之手。也就是说,明代的君臣之礼,是朱升订制的。所以,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封朱升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同修国史。国士,兼国师,朱升一时风光无两,也算是实至名归。但仅仅第二年,朱升就“致仕请归”。于是,传说就来了:朱老先生辞职时,朱元璋极力挽留,“欲赐以爵位”,朱升“固辞不受”。朱元璋问:“卿子几何?即不受吾爵,独不使辅朕乎?”朱升“涕泣下,哽咽对曰:‘臣一子名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臣所以不令其仕者,恐他日后不得老死牖下也’”。朱元璋听了不大高兴,说:“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何嫌何疑,而虑及此乎?”朱升答曰:“百臣过虑,数固然耳。但愿陛下哀念老臣,臣子不免,赐以完躯幸矣。”说罢,涕数行下。“太祖见之,亦为恻然。因与朱同免死券以慰之,驰驿送归。 这个有鼻子有眼的故事也出自那本《翼运绩略》。
传说中的免死金牌“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之类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史家一直争论不休,倒是小说家们言之凿凿,比如北宋的柴家。但即便有,能否真正起作用,《水浒传》中柴皇城和柴进的遭遇已经很好说明了一切。 “免死金牌”无非是一种契约,且不说这种契约是否符合法律精神,是否有法外开恩的嫌疑,但在一个人治的社会体制下,免死金牌既然能够赐予,当然也能收回。不过是用来显示皇恩浩荡罢了。事实上,朱升之子朱同并不是因为朱元璋对朱升的垂念才赐予官职的。早在朱元璋进军浙东初期,朱同就立下了军功,明初官至礼部侍郎。史载朱同“文才武略,图绘丹青,无所不精,时称三绝。”“禁中壁画多其题咏。”果然,免死金牌也没能保住朱同的性命。只不过,朱同并没有死于朱元璋的屠刀,而是被赐死。朱元璋既给了老臣一个体面的交代,也算多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朱元璋对朱升重视是不容置疑的,朱元璋曾称赞:“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而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之所以对朱升厚爱有加,除了朱升“九字国策定江山”外,还因为朱升的人品和性格,朱元璋称朱升“为人老实,是耆哲之英杰”。老实,意味着没有野心,不构成威胁;老实,意味着忠心耿耿,执行力强;老实,意味着值得依赖,懂得进退。这是皇帝和臣子之间最黄金的搭档,也是蜜月期的基础。只能说,朱元璋懂朱升。同样地,朱升也懂朱元璋。这就是他为什么在大明开国的第二年就急着归隐的原因。04朱元璋打下江山,最得力的谋士有三个,朱升、刘基、李善长。后世评价三人,李善长太假、刘伯温太慧、朱升则精于政治。太假的人,肯定是聪明的,但能以两面示人,大多私欲太重。聪明不等于智慧。所以,在朱元璋建国后向旧臣大开杀戒时,李善长自然不能幸免,因陷入胡惟庸蓝玉案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比较而言,刘基算是智慧的。洪武四年,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即便如此,也因胡蓝案的牵涉,被夺去俸禄,算是个警告处分。好在,最终总算落个全尸。
传说的朱元璋之像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古今一理。真正最早看透的,还是朱升。精研理学的人,不但对政治通透,更能体察人心。在和朱元璋共事的11年里,他最清楚朱元璋的性格、心胸,知道朱元璋需要的是什么。在大明江山初定之后,朱升明白,自己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这个舞台已经没有他的角色,连台侧都没有他的位置。要退,就退个山明水秀,要退,就退个海阔天空。所以,他连袖子都没有挥一挥,就谦卑地从朝堂消失了。甚至,他连老家都没有回。今年春天,油菜花尚未凋零的时节,吃过晚饭,我坐在祖源村村口的桥栏杆上,一抬头,一轮硕大的圆月正张挂在祖源村的上空,水洗一样清亮。桥下,从水口流过的溪水叮叮淙淙,像谁家的幼子在低声背诵古诗。祖源村也坐落在休宁县境内,和朱升的老家迴溪村只隔着一座山。此刻,月亮照耀的,必然也有迴溪。祖源是始建于宋代的古村落,坐落在海拔近700米的山腰,被成为“梦里老家”,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梦里老家——祖源在祖源,总能听到朱升的各种传说,甚至,从官道进入祖源的那条小路,也被当地人称作“思贤岭古道”。顾名思义,就是当年朱元璋寻访朱升时所走过的。虽然朱升不是祖源人,朱元璋也没在祖源稍作停留,但两位历史名人曾经擦家而过的地方,后人当然引以为傲,拿来作为旅游的招牌,尽管勉强,倒也说得过去。祖源人最为自豪的,就是村边一棵有着1200年历史的红豆杉,被村里人看作是神树。此外,就是祖源水口。在皖南,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水口,那是自己村落的命脉,是家族的“龙兴之地”。那一刻,在祖源的月辉和水声里,我突然明白了致仕朱升后为何不回老家隐居,而是选择客死异地他乡。以朱升的功勋和声望,倘若还乡,必然让当地的官员为难。甚至是否买地置业都会畏手畏脚,后来官居内阁首辅的徐阶和严嵩,恰恰是被政敌抓住这一点而置于死地。更何况,脱离了皇帝的视线,回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哪怕是山水阻隔,谁能保证不在暗中有不利于朝廷的言谈举止呢。索性,一刀斩断了根,也就断了所有的念想,自然也就断了别人的猜想。抱残未必是守缺,但藏拙才是大智慧。朱升,才是真正懂政治的第一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祖源的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