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黄山 发表于 2019-3-28 11:13:12

花开向阳的村庄--蜀源村

蜀源村位于黄山南麓,四面环山,古树参天,有水环流贯穿全村,因地形极像四川盆地,故称蜀源。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韵的徽州古村落。
历经沧桑的古村蜀源古村蜀源,虽历尽沧桑,但风韵犹存。具有浓郁明清建筑风貌的石板路、小石桥、古民宅、古祠堂、古牌坊大都保存完好,与佳山秀水和谐相融。金带溪上雁塔、登云、德安等六座石桥造型各异、坚固实用。幢幢民宅,雕梁画栋,美仑美奂。现存的20多幢徽派古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本堂”和“思恕堂”。“德本堂”系明清时期当地一镖师所建,厅堂雕饰华丽,构造别具一格。“思恕堂”为当地一富商关掉苏州、兰溪四家店面修建而成。其门楼砖雕,雕刻了半个西湖山水。
这里就是对流连忘返的诠释临近村口,路边横卧两座小山,路东为观音山,路西是罗汉山,这就是蜀源的水口,当地俗谚:“观音对罗汉,越对越好看。”
惬意的生活,美丽的蜀源据载,观音山右侧山腰处建有一座红墙青瓦、木栅门的观音庙,庙内靠着山岩,立有一尊岩石雕成的观音菩萨,高丈许,脚踩莲花,一手执仙人拂,一手微弯,独伸食指,满面春风,栩栩如生,引来不少善男信女求子祈福。蜀源上了年纪的人都见过这尊观音菩萨,解放初期,观音庙倾圮。近日,我和朋友相约再次来到蜀源,沿着观音山的茶园石阶拾级而上,水口林中古松成林,鸟雀啁啾。我们登上观音庙的遗址处,看见这里修建了一座六角凉亭,名“环翠亭”。原观音庙前的数株古松盘根曲节,郁郁葱葱。爬到山顶高处,远看蜀源,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行至村口,我被这里闲静的自然环境所感染,有似曾相识之感。“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不是走进桃花源了么?远远望去,有两座牌坊立于村口。村内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乡村公路旁是一条由村子里流出的水渠,溪水汩汩;两侧山峦迭翠,林木蓊郁,鸟鸣清脆;山峦之间的谷地农舍掩映。这就是蜀源吗?站在蜀源村口,便能感受到这里的静谧之美……在村子里闲散地漫步,在一处恢宏的老宅前被门罩精美的石雕所吸引,这是一幅扬州瘦西湖全图。老宅的主人是一位鲍姓盐商,他在八十七岁的高龄,从那个亭桥明月,笙歌满湖的扬州,回到了这个重山深处的老家。我知道,没有徽州的盐商,就没有扬州的风月繁华。与扬州的富丽奢华相比,蜀源则太过清寂,可是这位老人最终在繁华与清寂间选择了故乡。这位归隐故园的盐商老人身上该有多少传奇故事,都在蜀源的炊烟里消散寂灭了。入夜的蜀源,一寸一寸地安静了下来,属于这个徽州村落的无以计数的花儿们,也慢慢地闭拢睡去,只有她们那些青春的味道藏掖不住,将自己和整个山村紧紧地裹在一起。我们几个沿着涧渠边的古村道漫步,黢黑的山梁为我们圈出头顶的一片星空,天幕的苍黑和星星的晶亮,水洗过一样对比得是如此的分明,就像一袭白宣上泼洒着点点徽墨,心境一下子变得如此的熨帖和安宁。忽然想起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民族总该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他说的那些仰望星空的人,该是特指那些肩负大任和使命的人吧。凡俗如我辈者到达不了那个高度,但我觉得能把目光从喧嚷昏浊的尘世抽离出来,投向安静浩渺的夜空,会放空心中不少的贪念浊恶,而让心地明亮开阔。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没来由的记住一些我们根本就不曾刻意留心的场景。比如五年前的那个晚上,我们被堵在通往神农架的路上,透过车窗,记住了那天晚上的半个月亮。我知道,我会记住今晚的蜀源,记住满天的星斗,还会记住路边高高矗立的牌坊,还有那些在夜色里熟睡的花朵,记住村狗们的热情。我还会记住身边的朋友娓娓诉说的童年故事,以及人生中的某段心路历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开向阳的村庄--蜀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