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叩石 发表于 2019-3-20 15:46:02

走进徽州古县绩溪

绩溪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县城,从其市政建设来看,与东部省份的县城比较,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进入县城,我最想看到的是徽派建筑,于是带着渴望的眼神,到处搜索。然而火车站通往我所居住的宾馆的路上,竟然一处青砖小瓦马头墙也没有看到。后来才知道,绩溪古建,精华都在农村,只有农村的徽派建筑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绩溪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县,是徽州文化的核心地带之一,有“徽墨之乡”、“徽菜之乡”、“徽厨之乡”之称,是“纸中之王”澄心堂纸的原产地,又是徽剧的发源地。种种头衔表明,绩溪在古徽州,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它成为我此次徽州文化之旅的第一站。  徽州是一个文化名词,如今并不是一个地名。徽州所在区域的行政中心叫黄山市,然而绩溪却不是黄山市的辖县,而是宣城市的一个县。这该从撤徽州地区设黄山市说起,当时为了打出黄山这个大品牌,决定在徽州地区设立一个大黄山市,经济上以旅游业为主。为了不给黄山旅游带来太大负担,就划走了绩溪、石台、旌德等县。然而绩溪是古徽州一府六县成员,他们是亲兄弟;绩溪与使用徽语、属于“泛徽州”的江西省浮梁县、浙江省淳安不一样,他们是堂兄弟;绩溪更与太平县(现在的黄山区)不一样,他们属于法律上的姻亲关系,缺少血缘关系,要是硬凑的话,顶多属于远房表亲。因此划走谁也不该划走绩溪。  现在的绩溪虽然脱离了黄山市,却没有离开“徽州”,黄山市所辖区域的人都有一个徽州情结,他们对徽州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地域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同。因此讲,这种认同远大于行政区划。黄山市行政区划,将徽州地区行署所在地屯溪叫黄山市区,太平县(后来的县级黄山市)叫黄山区,新成立一个徽州区,区政府设在岩寺镇。然而当地人管黄山市区仍叫屯溪、管黄山区仍叫太平,管徽州区仍叫岩寺镇。不像我们说,去沈阳,就是到了沈阳市,去北京就到了北京市。去黄山市得说去屯溪,如果说去黄山,那么就到了黄山风景区。  在徽州人眼里绩溪永远属于徽州。除了绩溪外,还有一个被分出安徽省到了江西的婺源。他们不说自己是江西,当然更不是安徽人,他们说自己是徽州人。  徽州是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一个地域。先是因为先天的自然条件不好,地窄土薄、地少人多,徽州人不得不走出大山到外边闯世界。徽州人有徽骆驼的美誉,作为徽州人重要组成部分的绩溪人有着绩溪牛的美誉。无论是骆驼还是牛,都在说明徽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徽州有一句歌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丢”在外边的徽州人无依无靠,独自打拼,只有靠这种或者牛或者骆驼的精神去创业。徽州人向以耕读传家,但毕竟能入仕者有限,当读书入仕未果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耕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温饱,只好把自己“丢”在外边去经商。看来经商实在徽州人的无奈之举,毕竟商人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地位的。徽州人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性,在外边打下一片新天地。徽州人的故乡情结浓厚,他们不会因为外边好就不回来了。徽州人有钱了,就会反哺故乡,回故乡大兴土木,这样就使得徽州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徽州古村落体现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儒商文化,它应该是一种古代城市文化。从其建筑风格可以看出,这种居住模式带有城市民居特点,有点像我们今天城市的既聚居又相对隔离的特点。高墙大宅具有明显的自我封闭的排他性,在阻塞匪患的同时,也阻隔了与外界的往来。徽州男人出去经商,留下的都是些妇女儿童和老人,有点像现在的乡村状况。留下的不从事劳作或较少从事农业劳动,男人为家里备下了丰足的衣食物品。大门一关,谁也不会进来。徽商在外奔波了一辈子,老了就回到老家颐养天年,虽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但却不是正意义上的以此为生的农业,恰当地说应该是过上采菊东篱下式的田园生活。不由得想起了广东的碉楼、福建客家人的土楼和围屋,它们跟徽州人的徽派建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防御性。土楼和围楼是中原人南迁客居南方山区而建起的庞大建筑。广东开平碉楼则是华侨回乡为侨眷所建,作为防涝防匪之用。从文化形式上,客家土楼和徽派建筑更接近一些。广东开平碉楼则融合了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的风格,属于中西合璧形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徽州古县绩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