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约清莲 发表于 2019-3-20 14:24:49

徽州文化


徽州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的美称。前一句指这里是理学宗师的老家,后一句是比喻此地是孔孟之乡。

▲饮酒品茗是徽州文人的两大嗜好



▲徽州书院众多,南湖书院是其中的一个
在徽州人的人文精神中,安贫守道、义薄进取、酷嗜书史、尊儒重教,就像自己的血型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块儒学成长的沃土,是我国最适宜产生硕儒、大儒的地方。
朱熹就是南宋时徽州最著名的大儒。他的父亲朱松是徽州婺源县人,当时就有徽州硕儒之称。母亲祝氏是歙县人,朱熹是她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惜前两个哥哥都未能留住。朱熹十九岁时登进士第,是南宋著名的学者。他继承了二程(程颐、程灏)和佛、道二教的学说,于经、史、文都有很深的造诣,集一代理学之大成;他还提出了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三从四德”等一系列封建道德观,在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朱熹晚年政治失意,放荡于山水之间。他在《劝学箴》中仍告诫家乡子弟要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要“百圣在目、千古在心”。后世徽州儒林学子,大多以他为自己的楷模。


▲贾而好儒的徽商寄望后人,这是他们家乡所建的桃李园


▲陶行知纪念馆


▲齐云山仙境
徽州儒林硕果累累。宋有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仔,著有《苕溪渔隐丛话》传世,有文学家、被宋理宗赞为“颇有古人遗风”的丞相程元凤。元代有著名学者郑师山,他隐居乡里,创办师山师院。明代有休宁回溪人朱升,他自号枫林先生,曾以向朱元璋献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而流誉青史。清有著名学者黟县人俞正燮和著名经学大师、歙县人吴承仕等;近代更有著名学者胡适之和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会晤“仕”与“士”“仕”与士”是徽州儒林的一棵大树上的两个分枝。徽州文人首先崇尚的就是怀才抱德、学优而仕。明清之际,大批徽州学子都是靠学而优,进士及第,当上大官,光宗耀祖的。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休宁溪口人汪由敦,因成绩优良,屡屡升官,到乾隆继位时,就当上了吏部尚书,成了“管官的官”。由于他奋发振作、敏捷干练、处事老成、在职勤勉,又被擢升到中央政权枢纽——军机处任职。在担任军机大臣期间,他几乎每天随侍皇帝左右,为乾隆拟写谕旨,三十年间,深得皇帝信任。汪由敦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葬家乡溪口。十余年前,笔者曾专程驱车寻访,只见荒山野岭之中,寂寞地沉睡着这位煊赫一时的军机大臣。只有石人、石马犹在墓前呆立,陪伴着他度过身后的漫漫岁月……


▲画家黄宾虹是徽州歙县人
与“学而优则仕”的汪由敦之辈不同的是,徽州儒林中更有一批高人隐士,不求仕宦、志趣清远、优游林下、诗酒自娱,过着闲云野鹤般的飘逸生活,他们就是徽州儒林中的“士”。


▲徽州文人清高狷介,他们喜好山居,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徽州盛传李太白来访隐士许宣平的故事,后人在歙县太平桥头建楼纪念,名为“太白楼”


▲李白神采飘逸的画像
徽州最著名的高士当数唐代的许宣平了。他隐居于古歙城南山中:时常砍柴入城换酒,在居所壁上题诗曰:“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垅上,谷鸟戏崖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真是优哉游哉,快活极了。天宝年间,此诗传到洛阳,被“诗仙”李太白知道了,赞叹说:“这是仙人诗啊!”于是专门到徽州寻访许翁。
传说李白来到歙县城外的练江边时,见有一渔船泊于江上,舱前插一竹篙,一渔叟独立船头,李白忙上前询问“许宣平住在哪里?”渔翁回答说“门前一竿竹,便是许翁家。”听后,李白辞别老人径直前去寻找,走了很久也不见门前长竹的地方。“诗仙”顿然大悟,刚才那位就是许宣平啊!忙回头再找,哪里还有踪影,就此失之交臂。许宣平真是高傲得令后人遗憾。如今,歙县城外仍有一个太白楼,相传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建。此楼面对练江,长桥卧波,风景极美。


▲王茂荫是清代著名理财家,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个中国人,他晚年隐居歙县雄村
清朝的江丽田也是一位著名的隐士。他是歙县江村人,叔父在扬州做盐商,家产巨万,却无子嗣,族人就把江丽田过继给他为子。丽田无心科举,他游山玩水弹赋诗,不久回到故乡,在黄山云谷寺一带筑室居住,后来又在始信峰上刻筑琴台。每日听云泉、抚琴弦,与名松作伴,和群峰对语。他终生不结婚也不蓄奴婢,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某年天寒大雪,他与山僧辞别后,沭浴更衣,趺坐而逝,实在是旷逸高雅得到家了。至今黄山始信峰顶仍有江丽田琴台。
走进隐士的精神家园徽州隐士退出仕途,归隐山林的动因,大都因为愤于科举制度的腐朽。清代歙人、著名学者程瑶田,“生而有文在手”,他九次乡试,九次都名落孙山,由此看透科场腐败,从而徜徉林下著书自娱,成为清代经学大师。明代徽州岩寺学人潘之恒,从小就聪敏过人,但在科场上也是屡屡败北,从此告别仕途,结社黄山天都峰下,恣情山水。元代祁门人汪克宽是著名的神童,泰定三年(1326)参加乡试时就名列前茅,第二年参加会试,因与主考官观点不同最终榜,悲愤之余汪克宽厌倦科举,从此还乡潜心著述,“论著不可枚举”,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


▲木雕——渔耕之乐


▲徽州古宅封闭极深,不少文人雅士在这里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晚清绩溪儒生汪渊饱读诗书,无意仕进,寄情诗词,与妻休宁人程淑,毕生以集句为乐,合著《麝尘莲寸集》梓刻,创作集句词284首,征引前代词人563人作品,涉及词牌512首。蔚成我国词坛千古绝唱。
徽州还有很多名士是因为朝代变更,矜尚气节、忠愤激发、岩栖谷遁、隐姓埋名、佯狂避世,成为“隐士”的。元初屯溪人陈栎,三岁过目成诵,五岁涉猎经史,本来可以在仕途上求进。可他生不逢时,宋朝灭亡后,元朝科举一度中断,只好慨然发愤归于士林。清初徽人程湘因明亡而遁入山中读书,四十年不入城市,后徽州太守亲自上门求见,仍坚决不肯出来,一辈子苦修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寒士”美名。


▲有书真富贵。这块古版,给读书人提供了大批精神食粮


▲徽州木板印刷饮誉海内,明清时期许多巨著都是这样诞生
徽州更有许多人是因社会变动、朝代更替,由“仕”入“士”’充当“烈士”的。宋代婺源人汪立信,理宗时考上进士,被委为江淮招讨使,上前线与元军对阵。当时奸相贾似道当权,面对强敌,贾贼望风逃遁,全军崩溃。消息传来汪立信悲歌握拳,恸哭三日,自扼喉管而死,成为南宋王朝的牺牲品。元朝本是蒙古贵族统治,灭亡就灭亡罢了,偏有徽州人汪泽民为之殉葬。
汪氏当过礼部尚书,告老还乡后正值元末起义风起云涌,他年已85岁了,还坚持参加守城战斗,城破被俘,不屈而死,成了蒙古人的替罪羊。明朝灭亡时,歙县人江天一更是如此,他随金声抵御清军失败,金声令他回家奉养老母,他却在回家拜别母亲和祖庙后,急追五百里赶到芜湖,对押解金声的清兵大声呼喊说:“我就是金翰林的副将江天一。”自投罗网,以身殉国,意在成为名垂青史的烈士。
这就是儒学之乡的徽州文化人。
万古此山川,万古此人物。无论徽州的知识分子走的是由“士”入“仕”,还是由“仕”入“士”的道路,他们崇信的都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为,在儒学名士们精神家园的深处,深藏的是清高狷介的人品、礼法自持的道德、慷慨任侠的秉性、闲云野鹤的气质。

▲西递敬爱堂


▲西递走马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