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铺水中 发表于 2019-3-18 15:17:42

文化古村南溪南

                                                                                                   
文化古村南溪南

南溪南村位于屯溪中心城区的东南方向,因为地处新安江的南岸,故称南溪南。
南溪南村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远近闻名的千年古村落,徽文化底蕴浓厚。
村的东面是美丽的花山风景区。2001年5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花山,亲笔题名为“花山谜窟”。景区内有“地下长廊”、“胭脂洞”、“取宝洞”等36个世间罕见的“石窟群”。这些石窟群中,大的能容纳万人以上,小的只能伸进一个人的手掌。一处处石窟,古怪嶙峋,鬼斧神工,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花山的摩崖石刻,大大小小几十块,最早的有元朝翰林郑玉及其友人的题字,还有明朝、清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和游记,字体各异,见证了花山灿烂的文化。
村的南面原有“长寿乌龟驮石碑”。长寿乌龟比八仙桌还要大,用十分牢固的茶园石打造而成,栩栩如生。乌龟的背上驮着一块高约一丈二尺的巨大青石碑,石碑上刻有楷体碑文。“长寿乌龟驮石碑”已经损坏,据说乌龟还埋在村头的田里。
村的西面原有招财进宝的“财神庙”。庙里供着一尊很大的财神菩萨,每年的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村民们都要扶老携幼,带上供品祭拜菩萨,传说菩萨可以保佑发财。
村的北面是南溪南的水口。以前从篁墩过渡到汉沙村渡口,上岸后往南溪南村有一里多路,路面全部是青石板,路边有条用条石砌岸的小溪,常年流水不断。道路两旁是参天大树,人在路上走,几乎望不见天空。村头原来还有“上帝台”、“文昌阁”、“建新亭”等古建筑群,村口还有四个特殊的下马石,凡是进入南溪南村的人必须步行进村,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这些古建筑现今都已被毁,只有“龙光”、“覃恩”两座雄伟的明代和清代的牌坊屹立在村口。“龙光”牌坊高12.6米,宽9.5米,呈四柱三门冲天式,建于明代万历40年,距今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覃恩”牌坊长13.4米,宽9.6米,建于清代康熙癸未年间,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这两座牌坊见证了南溪南村曾经辉煌的历史。
村的中部古建筑和古民居星罗密布。原有吴家大祠堂(商吴祠堂)、下吴祠堂、太史蒂、苍玉堂、江家祠堂、官厅、寺庙第、通昌堂、老屋厅、举人门、义恩堂等20多个。现在村里还保留一幢拥有的13个天井的明代老屋,这幢老屋位于村的中部,周长有200余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这幢特大的古民居原有12栋楼房,13个天井。这13个天井一律“四水归堂”,下雨天不走半步雨路。楼房呈井字形组合成一个整体,各楼房之间均有门和走廊相通。老屋不仅美观、优雅,而且布局合理,造型独特,砖雕、木雕和石雕异常精致,令人叹为观止。
改革开放的今天,南溪南村勤劳的人民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书写新的篇章。
小龙山与古刹
屯溪西南郊黎阳古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建安十三年至南北宋元嘉三十年(208—453)和梁承圣二年至陈天嘉二年(553—560),黎阳就曾先后两次共计252年为县治。历经一千余年历史的古黎阳街至今旧貌尚存,号称“黎阳十八巷”,街巷纵横,人烟稠密。在黎阳以西500米处,却有一座小村庄,东不与黎阳衔接,西未与高枧相连,它就是一个自然村小龙山村。
小龙山村具体历史已不可考,但村边古庙龙山寺始建于唐代,因此少说也有1100余年历史了。此村历史上属休宁县由山东乡十八都,民国时期归精忠保,建国初期属高阳乡精忠行政村,1954年精忠与高枧合并建立枧忠乡时,从精忠村划出归黎阳乡始称小龙山村,“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因小龙山改称为向阳山而随之改名向阳村,1982年恢复原名。全村70户,300余人。走进村子,但见家家盖起二三层小楼房,户户院落整洁,村民的生活条件与城市已相差不大,年人均收入超过了3000元。这里的交通方便,环境优美,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它东距屯溪只有1公里,前临新安江支流率水,屯溪至江西婺源的公路从村前穿过,新建的徽杭公路率水大桥就在前方。一条万家河弯弯曲曲绕村而过,到黎阳再折入率水,河上有两座古桥,分别叫做上边桥和下边桥,都是三孔石条平桥,将小小的村子分为上村和下村,小桥流水,映衬着村后青山绿树和村前大片现代化的蔬菜大棚,展现出城郊农村的独特风光。
小龙山村附近保存有多处名胜古迹。村西咫尺之遥,即是屯溪现存惟一的佛教古庙龙山寺,寺后是奇石天成、号称古“屯溪八景”之一的“二童讲读”小龙山;村东是久负盛名的狮子山,古时称游仙山,山后有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始祖戴奢的墓地;两山之间有绩溪殡所旧址,系由历史上旅居屯溪的绩溪同乡会募资建造;村西北紧邻由山崖,由山西侧有古人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由山塘,为屯溪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1958年扩建成小二型水库,水库建有主、副两坝,分别高5.7米和5.1米,库容为25.4万立方米,面积有0.54平方公里,波光粼粼,可灌溉面积200多亩。
这小龙山村东西两边的小山虽不高,却都生得与众不同,各有其妙。西边一座似龙首的山峰就是小龙山,此山老百姓叫它柱棒山,因“其石坞有石峰突起,状丫角”,很像村民打柴挑担使用的杵棒而得名。此山主峰海拔虽仅150.8米,却“用悬崖壁立,拔地而起”,山巅自然形成两座石峰高数丈,均由两块巨石叠架而成,从不同方向看去,似“仙人对垒”,又如“二童讲读”,或是“蜗牛出壳”,惟妙惟肖。清朝道光年间,休宁县衙一李姓主簿因羡慕此处溪山之胜,维修了山下庙宇,故又称之为“主簿山”。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部设在山下的三门呈村,前敌总司令薛岳见此山丫状石峰状似龙首,山后土山逶迤犹如长龙盘卧,遂改名为“小龙山”。
小龙山村东面另有一山,平地突兀而起,又天生被削去半边,山高185米,半边壁削,十分险峻,因酷似一头醒狮昂首欲起,得名狮子山,又叫响山。
村西的龙山寺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乡人就在此处建造寺庙,称“仁寿寺”,意取之《论语》“智者乐,仁者寿”而得名。其后该寺毁于兵乱。到了明朝弘治壬戌年(1502)重修,名为“仁寿尼寺”。至清道光间(1821-1850),李主薄独资再修,又改名“主薄庵庙”。1945年国民党皖南行署主任张宗良募集资金再行修建,增建了主殿,左右配殿,主殿为重檐歇山顶,四角飞檐,回廊上装置三角轩。工匠在殿堂梁坊上镂刻的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工艺精细,其图样已被收入《徽州木雕》一书。主殿底层原来是悬有薛岳手书“小龙山”匾一块,并配撰“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楹联一副。二层原挂有著名爱国将领戴戟所书“飞云阁”门匾,另有魏书“天然色相”匾额,系黟山派篆刻名家黄牧甫之子黄少牧所书。当年殿内分列观世音菩萨、地藏王、玄天上帝等塑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举行观音会,小龙山村及附近各村村民在此搭台唱戏,各处信士香客都到庙中进香,一时热闹非凡,以至当时有“小九华”之称,因而有人诗赞“山阴道上人如织,惟一禅林是小龙”,道出了龙山寺当日香火旺盛的景象。文革中,庙内设施、菩萨、联匾等迭遭洗劫,东配殿被拆,主殿和西配殿也仅存木构架,寺庙还一度被占用为村托儿所。
1982年龙山寺正式列为屯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起,屯溪市人民政府开始拨款修复寺庙,经过几次扩建修复,龙山寺面貌大为改观。现在的龙山寺占地4.5亩,殿堂面积209平方米,新建了弥勒、地藏两府配殿,增建了山门、僧舍、香亭,正殿为建在丹池之上的二层结构,底层供奉观音、文殊、普贤诸菩萨,两边有楹联“茂林古寺风景清幽人都道龙山好;暮鼓晨钟香烟缭绕众拂何言天地空”,门枋上悬“观音殿”匾。二层是藏经楼,仍叫作“飞云阁”。大殿两侧平房,东边是“弥勒殿”,西边是“地藏殿”,殿前有放生池。寺院两侧还有云会堂、法堂、僧房、职事堂、斋堂、茶堂。1988年元月,龙山寺佛像开光仪式暨寺庙开放仪式一并举行。此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都要做三次观音会,届时黄山市各地都有僧人和信徒前来礼佛诵经祝仪。逢释迦牟尼圣诞辰(农历四月初八、腊月初八)、弥勒(正月初一)、地藏(七月三十)诞辰和阿弥陀佛诞辰(十一月十七)也要做佛事祝仪。1988年5月10日,龙山寺新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由安徽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妙安大师主持开光大典。之后龙山寺在海内外影响日渐增大,每年均有来自台、港、澳及东南亚的信徒前来进香。1999年9月台湾佛教徒赠送了佛法大藏经书25箱共计2万余册,因此,龙山寺已是“三宝”俱全。
寺庙后山石壁上历代镌刻的“龙山”、“佛”和“问经洞”至今仍保存完好。山上又有一座石经幢,八角八面柱状,其上“南无阿弥陀佛”和“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字迹清晰可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古村南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