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约清莲 发表于 2019-3-14 11:09:35

无梦到徽州之——篁墩游记

其实,在这次去之前,篁墩并不在我的计划之中。我也没有听说过这么个地方。甚至在去黄山市的路上火车还在篁墩听了一会儿,妈妈跟我讲刚才那个站的名字的时候,我也在想篁墩的篁到底怎么念。
只是后来在酒店里边查资料的时候,篁墩和程姓的文章突然映入了我的眼帘。更是从中知道我的祖上原来是从篁墩迁到洛阳的。只在很小的时候,看到过家谱,知道我们村的程姓都是二程后裔,还有很多人会到洛阳那里去祭拜。而查程姓的来源,也说程国可能是在洛阳东的。那么我以为那么神奇,几千年来,我的族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洛阳。到看到这篇文章,却突然发现不是如此,二程的先人是从徽州迁洛阳的,而程颐还有“忠壮公后裔”章一枚,他们也以徽州人自居。
文章还提到,“新安多大姓,以程为最”。程氏自晋代始迁祖程元谭涉居新安,任新安太守,居篁墩。至南朝,其裔孙程灵洗曾率领乡人保卫乡土建立了功勋,后出任新安太守, 也居篁墩。徽州人对其十分敬仰,死后被尊封为“邑神”,建有篁墩庙,钦赐庙额“世宗庙”。以后程氏经世代繁衍,子孙遍布徽州一府六县。程氏三十五世孙即程 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俩,虽长期居洛阳讲学,但据明代《程朱阙里志》记载:二程夫子念念不忘自己是“忠壮公”程灵洗的后裔,程颢有“忠壮公后裔” 章一枚。朱熹的上代自姑苏迁来徽州,第一站也在篁墩。朱熹虽生于闽、长于闽,但他对徽州感情甚笃,除落款和题签以“新安朱熹”外,在其诗文与书信中常常流 露出对故乡徽州的思念之情。他三次回徽州省亲、扫墓、讲学,每次都逗留数月之久,并声称“吾家先世居歙州篁墩”。朱熹一生著作甚丰,其学术理论继承和发展 了二程夫子的思想。篁墩,由于是程颢、程颐、朱熹的故里和新安理学的发祥地,是徽州文化尤其是徽州宗族文化的精妙缩影,所以,历来被称为“程朱阙里”而声 名远播。
那么,我就产生了一个寻访篁墩的念头。不过问帮我们开车的导游,却说那个地方有什么好看,又没有景点。
早上起来,却发现下雨了,雨还不小。我犹豫着还要不要去。那一刻,我想到了父亲。当天正是父亲节。那么寻访故里,就作为纪念父亲的方式。
坐在出租车上,司机问我是不是本地人。我说,1000多年前,我应该是本地人的。不过估计他没有听清楚,问我会不会说当地话,村里还有没有亲戚。我只好笑道,不会,村里即使有亲戚,也不会认得了。
路上已经大概知道,篁墩的老房子保存得并不好。所谓很大的程氏祠堂,也应该不在了。我说那么帮我问问,程朱阙里的文物陈列馆吧。我到那里去看看。
文物馆倒是很好找,就在篁墩村的村委会楼上。


进了门口,发现应该没有走错地方。篁墩村的简介跟我在网上看到的一致。

很快,我发现了陈列的程氏家谱。因为在网上看了几个故事,对元谭公和灵洗公的名字烂熟于心。仅仅看到这两个名字,就确定这是一本程氏家谱。除了程氏,还有明经胡氏、陆氏、江氏等的家谱。





另一侧的墙上挂着新安三夫子(也就是程颐、程颢、朱熹)的画像。——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


顺着楼梯上去,果然在三楼发现了文物陈列馆的牌子,但是铁将军把门。眺望远山,想着这就是我的先人生活过的地方,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思忖良久,我不甘心就这么走了。到网上找了找,没有找到什么电话。于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走到隔壁的银行去询问能不能开楼上的陈列室。当天值班的有个先生,热心地跟我说帮我联系一下。打了一个电话,告诉我有人会来开门,问我从那里来,我说河南,姓程。

果然,过了一小会儿,就有一个面目和善的老人冒雨过来了。很巧,他也姓程,程文俊,是黄山地区程氏宗亲会的副会长。我跟他说我是从洛阳去的,二程的后人,是“毓秀广远、相传大千”的远字辈。老人说他去过洛阳几次。我没有问,不过想来应该是洛阳的宗亲会邀请的吧。

老人首先给我介绍的是“梁将军忠壮公墓”,然后指着窗外跟我讲远处那片蓝色的房子附近,就是忠壮公墓的原址。然后介绍,篁墩出了四个皇帝。我有点惊讶,问哪四个。原来是“朱元璋、程咬金、江敏感词、胡敏感词”。他们的祖坟都在篁墩。只是介绍到“程氏统宗祠”的时候,很遗憾的说遗址还在,只是祠堂和二程祠都没有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梦到徽州之——篁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