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月吟风 发表于 2019-1-30 15:29:59

浅尝人间清秋色——歙县雄村

                                       





      新一轮的降温伴随着昨夜的秋雨而来,桂花的香气湿濡濡地飘进呼吸道。最喜欢秋天的理由无外乎姨夫家的板栗、香甜的玉米,这个季节回到山里住上几天,是我最期待的事情。一进山 ,到处都是竹竿打板栗的声音:嘭嘭嘭……






            绕道雄村回姨夫家让路途多了几分乐趣。雄村古名洪村,因元末曹姓家族迁入此地,取《曹全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有赞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这里青山环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










      
      雄村在徽州五千多个古村落中应该是最有历史文化的,“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曹振镛、“四世一品”的覃恩、主持《四库全书》编撰的曹文植、马克思《资本论》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中国海外贸易第一人王直等,都出自这里。历代这里出了30个进士,54个举人,五位一品大员。




竹山书院是乾隆二十年(1756年)前后建成的,为户部尚书曹文植伯父干屏、生父青兄弟所建。竹山书院矗立在雄村村口,新安江畔。




   书院正壁悬板联一付,上联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下联是“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为曹文埴所撰写。







            在村里碰到了一位佝偻慈祥的老人,迎上来坚持要带我走走,他说这里故事太多,他都知道。每一座路过的坍塌的老房子都有故事,对着一口水井,老人都能站着聊很久。






          庭院深深,阶石被时光打磨的发亮,兽形的石雕虽然被风雨侵蚀,依旧栩栩如生。




      老人说,明清二代徽属六县共有书院五十多所。书院一方面广延名师硕儒来任教,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田制度,捐助“膏火费”等形式,使族中天资聪颖而贫不能入学者也能安心在书院就学。


             清旷轩是书院设堂讲学的地方,轩厅正壁嵌着的曹学诗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






            清旷轩亦称桂花厅,因轩前小巧的庭院中遍植桂花树而得名。曹氏家族写有族约:凡族人中有中举者,可在庭院中植树一棵。 满园的桂树,是雄村人才辈出的见证。





            庭院与苏州园林特别相似。桂花园西首有八角亭一座,正名为“凌云阁”,亦称“文昌阁”。静伫回望文昌阁亭脊狮、虎形装饰清晰,风中亭翼角下“金雀铃”叮当作响,别有韵味。亭脊的葫芦形锡项,在阳光下银光闪闪。
         



       雄溪缓缓流过村前,当初建造书院时,为防止江水冲涮临江而建的书院的基脚,遂沿江岸修起了一道数里长的石堤叫桃花坝,坝上遍植桃花。曹文埴《石鼓研斋诗钞》记:竹溪有桃数百株,花时烂漫如锦,春和景明,颇堪远眺。



       雄村的牌坊和石雕都记载着村庄曾经的辉煌,风雨斑驳依然挺立,上面的每一个字都遒劲有力。




      老人说,如今很多村里的后生有了很好的发展,很多人定居大城市、国外,他的孙子就是在上海读的大学,现在很少回来了,表情有些落寞。临行时他特意还从家里装了一小袋刚收的板栗和玉米给我,嘱咐我下次还要来看他,我应允着。
      一定还要回来,雄村。一定还要回来,尝尝这里的板栗和玉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尝人间清秋色——歙县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