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黄山 发表于 2019-1-18 10:32:19

塔坑:新安江上橘子村!

歙县新溪口乡素有“橘乡”之称,尤其是塔坑村,更是三口柑橘的核心产区。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橘子,与美丽的新安江山水画廊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又甜美丰收的乡村图画。探索发展 三十多年的柑橘梦11月底的塔坑,橘子已经基本采摘完毕,家家户户都赶在新一轮降温前夜,将漫山遍野的橘子搬回家中,村中心自发形成的交易中心,卖橘的农民排成一溜长队,叫卖着自己的橘子。时而,有过路的游客秤了几斤走,时而,停下一辆车子,将村民成篓的橘子全部收走,一派红火的卖橘场景。如今的塔坑,除了茶叶,橘子已是村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要说塔坑种橘子的历史,过程不易。上世纪70年代末期,新安江下游水库修建蓄水后,新溪口乃至塔坑村形成了适宜柑橘生长的小气候,村里少数人开始从柑橘之乡——浙江黄岩引进黄岩蜜桔。在集体经济体制下,当时的村民们只种植了500亩橘树,却因为无人懂橘树的管理和栽培,也因为没有承包到户,村民的积极性较差,种下的橘树几乎没有收成。塔坑村党总支书记余金炎介绍:“直到80年代,歙县农委邀请黄岩的专家驻村指导村民进行剪枝、嫁接、打药和管理,才逐渐引起村民重视起橘树的管理。1983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有一些村民主动跟着专家请教、学习,慢慢变成了“土专家”,掌握了自己修剪、嫁接等橘园管理技术,橘子生产才有了起色。“我记得当时是四毛九一斤,一年全村大概只有几万斤,基本上都是县供销社来收购。”余金炎说,当年他还运了一车橘子到阜阳去卖,价格9毛一斤,但是因为交通不是很方便,来回折腾并没有赚到多少钱。既便是九十年代,由于价格和质量等原因,橘子并未给塔坑带来根本性改变。直到2004年,村里成立了柑橘协会,整个塔坑村10个村民组1078的村民将种橘子、卖橘子上升为“集体意识”,橘子的甜味才渐渐的在新溪口弥漫开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塔坑:新安江上橘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