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约清莲 发表于 2019-1-8 14:49:57

歙县博物馆藏“元代瓷爵”

爵,是一种礼器。其用途当属酒器的范畴,可用于烹煮酒或温酒。最初的爵是陶爵,流行于夏、商。青铜爵,从陶爵发展而来,早在二里头文化期中便开始出现,商周时期是其铸制的鼎盛期,到西周晚期,爵渐渐消失,被实用、便利的杯子所替代。
      瓷爵,作为仿青铜器式的瓷类,同样被用作于酒器,一般多用于祭祀时饮“福酒”。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瓷爵为元代烧制,有卵白釉(枢府类)瓷爵、单色釉(高温蓝釉)瓷爵及颜色釉加金彩瓷爵等等。歙县博物馆就珍藏着两件瓷爵上品——蓝釉爵和卵白釉爵,均从同一窖藏中出土。
      蓝釉爵(附图):通高9.4厘米、口纵11.8厘米、口最阔处7.4厘米、腹深5.5厘米、两枚短柱沿舟的内壁高出口沿0.8厘米,圜底圆体,仿青铜器式。舟与底的衔接处有一周明显的窑缝。三足作三棱状,足根外撇。除腹底及三足内侧的上半部分,余均施高温蓝釉。其形制与杭州市鲜于枢墓出土的蓝釉描金爵杯基本一致。高温蓝釉虽为元代新创的单色釉品种,但从此爵来看,釉色纯正,呈宝石蓝色,光泽细润,说明当时已能很好地控制烧造气氛。此爵无论从造型、工艺和胎釉上看,都能代表元代景德镇高温蓝釉的烧造水平。
      白釉爵(惜一足断失):与蓝釉爵同为一窖藏出土,形制与蓝釉爵大致相同,施卵白釉,微微泛青,釉厚肥润,当属枢府类。
      以上两爵与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白釉爵相对照,较明显区别之处是三棱形足细长、外撇且内侧一面上半部分不施釉,而洪武白釉爵三足稍短、挺直并满施釉。另外,此二爵舟的两侧高出口沿的两柱短于洪武白瓷爵两柱,从而明显具有元代瓷爵敦实、稳重这一造型特征。根据存世实物及研究资料来看,目前发现最早的瓷爵是元代烧制的,因而,歙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件瓷爵无疑都是为数极少的几件最早瓷爵之一,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高温蓝釉和枢府釉均为元代新创烧的品种,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工艺水平十分成熟,但由于元朝仅维持了九十余年,烧造时间短,因而存世稀少,更为世人所珍。
      蓝釉爵作为元代瓷器极品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白釉爵现借调安徽省博物馆陈列于精品特展——《元瓷之珍》中。
   

井内遗珍--明洪武白釉梅瓶、爵、碗
  您现在看到的这一组白釉瓷器,是1995年从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一座井中出土的。据在场的工人介绍,井深11.5米,塞满了淤泥。掏清淤泥后,发现在井底铺着一层木板,木板上放置着完整的梅瓶、爵杯和碗。据考证,梅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件铁红彩"赏赐"铭梅瓶,应是明太祖朱元璋赏赐臣下之物。二件爵的制做时间有先后,工艺较粗的那件应是元代末年或洪武初年,另一件为洪武中期到永乐早期。还据明朝档案记载,皇帝登基前,要先分别在天坛、地坛、社稷坛祭祀。祭祀时,皇帝用白釉爵,大臣们用白釉碗饮酒。值得一提的是,井的出土位置就在明初社稷坛内。井的直径有三米,它现在已被安放在南京博物院的梅园中。至于这批器物为何出土于井底,恐怕要成为千古之谜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歙县博物馆藏“元代瓷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