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知名导游 发表于 2016-8-2 10:28:42

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

也有说“小小绩溪县,赫赫大仁里”的——且有此一说:不知从何时起,邑人对路上行人问去哪里时,多答“去大程里”。那“大”字还语调特高,似在强调去的不是县城那个“城里”,而是“大仁里”——原来“仁里”又叫“程里”。



从龙川坑口村回绩溪县城,原想去汪村的,那里是古徽州被民间尊为“汪公大帝”的越国公汪华的故里——“徽邑境内,十姓九汪”。

但是与公交车司机聊起,他说所谓的“汪王故城”早已不再,清同治年间汪村太庙就已毁于洪水,文革时又遭到彻底损毁,“木头都被村民分了,连片瓦都没留下……。不如去‘大仁里’啦”——呵呵,那“大”字就很“高调”,原来他就是仁里人。

路口将我放下,只见路边立着一幅“千年仁里”的广告牌,沿着一条新铺柏油的村道进去,大约3、400米便来到已被辟为旅游景区的仁里村。

景区售票处设在村西门,辟有停车场,门票65元一张,可冷冷清清只有我一个游客。售票的靓仔建议我走南门——原来和县城一样仁里村也建有四门:东曰“晨曦门”,南曰“迎熏门”、西曰“秩成门”、北曰“拱辰门”(又叫“北极星辉”),是一个有着三街十八巷、1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你慢慢转吧,我们5点下班,这里离县城也就3公里。”他说。



从“仁里”到“程里”

古村落始自南北朝时期的梁大同五年(539年),时任梁朝的工部尚书耿源进致仕后告老还乡,与弟弟耿汝进“雅慕新安大好山水”,于是举家从北方的淮阴迁居于此,以兄弟“仁乃二人”取名“仁里”。并获梁武帝御赐“免征甲第地”一块,建“钦街”一条、廊亭一座、“官厅”一幢,官厅里还挂着御赐的“龙虎图”各一幅——如今,这条世代可免征地税的小街仍被称为“百步钦街”,成了仁里村1400多年前开基立业难得的历史见证。

唐光化三年(900年),世居歙县篁墩(今屯溪篁墩村)的秀才程药,做了一年的金乡县尹后“秩满,征不复起”,一路游山玩水,“经富阳桥,见山水佳胜,半城半乡,宜读宜耕,诚足以宅吾也”,遂由篁墩迁入,成了仁里程氏的一世祖,他还为此兴致勃勃写了一首《迁居》诗:

“挂幕群峰古富阳,移居程里兴偏长。仰思祖墓蒸尝缺,遥望松揪奠一殇。”

正是在这首诗里,程药第一次将“仁里”谐音称为“程里”,多少包含着希祈家族在这里得以繁衍生息。

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世居歙县槐塘村的南宋绍定年间同榜进士程元定和程元凤的三个儿子程宏、程瞻、程辛,带着家乡的一株槐树苗寻找新的迁居地,途经仁里夜宿,第二天发现放在村西口已枯萎的树苗,一个晚上居然生根了——“家乡槐树能落土生根的地方,便是要寻找的吉祥地”,于是落户仁里,而他们所带的那株古槐,至今仍枝叶茂盛地生长在村西门的水口,人称“还魂树”,已有近800年树龄了。

两姓三族,和睦相处,“鱼形”的仁里村也因此分成了三个部分:村东南的“鱼腹”是最早耿氏的聚居地;而村中至东北面的“鱼头”和“鱼身”上半段,成为唐代迁入的程氏聚居地,建有叙伦堂,俗称“上祠”程氏;而村中至南面的“鱼尾”和“鱼身”下半段则为南宋迁入的程氏聚居地,建有世忠祠,俗称“下祠”程氏——自然程为大姓,占了村里人口的80%以上,明清鼎盛时期更是先后出了14位进士和举人。科举废止后又以商道为最,让村民骄傲的是,就连清代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少年时也是在仁里玩耍、读书度过的,“因此沾染上经商细胞”;而民国文化巨匠胡适之所以能圆梦赴美留学,“也得益于仁里徽商的银子资助。”



记忆着徽杭古道昔日繁盛的仁里老街

从南门“迎熏门”进村,是一条自南而北长约500多米的石板老街,又叫“中街”——如果说仁里村是一座头朝东北,尾摆西南的“鱼形村”,那么这条中街就很有点像中间那条鱼骨了。它正是昔日徽杭古驿道穿村而过的一段,明清鼎盛时街面商铺林立,人来人往,挤挤攮攮,川流不息。跨街建有多座路亭和门坊,即使今天,也是古村落相对较为热闹的老街。

走进老街,最先看到的是左侧一座飞檐翘角的祠堂,坐西朝东,似是刚维修过,两侧八字形砖墙,檐下石柱上巨大的月梁上,雕凿着繁复的精美木雕。堂内上悬“光啓堂”横匾,两侧还挂着多块古村落“商道文化”、“书院文化”、“水井文化”等简介——如今祠堂已被辟为“村史陈列馆”。

祠堂斜对面有条狭窄的古巷,两侧都是高高的马头墙,巷内有座典型的徽州古民居式的老宅“忍先堂”,前后三进两天井,两厢棂门的木格花窗至今仍保存完好,雅致而漂亮。不过最有味道的还是正屋照壁墙上一个大大的“忍”字,斑驳剥落,有说文革时曾被石灰刷过。《荀子·儒效》有云:“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忍先堂”当源出于此,有说屋主是程氏“百忍堂”的一支,曾是仁里著名的中医世家,两个儿子则从事文化教育,小儿子的遗孀至今仍住在老宅里,已有90多岁了。哦,有说仁里村是绩溪有名的“长寿村”。

昔日老街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和老街交叉的东西向的横街了——街口镶嵌着一块简介,将其称为“徽商一条街”,繁荣时曾开有10多家商号店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一家名叫“恒丰”的典当行,如今门楼前还挂着这一招牌——始自清光绪年间村里的巨富程序东,在江苏南通开设当铺,鼎盛时方圆几十里大小当铺就有3、40家,另外在苏州和杭州还设有分号。有说他的当铺最招牌的一副对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呵呵,这通州即为其最初发家的南通。只是如今典当行大门紧闭,并不开放。

街口还有家今天怎么看都其貌不扬的小店,虽然开着门,摆着一张柜台,但里面黑乎乎地。倒是门口挂着的“程记仁盛商店”木牌吸引眼球,旁边还挂着一块简介,写着这家店铺昔日的兴旺——“清末店处仁里老街中心,为县人争相选购时兴货的商号”,老墙上至今仍残留着当年“中西物品及各种灵药”的遗迹。

沿横街往东可去到前街,这一条不足百米的狭窄小街,就是古村落大名鼎鼎的“百步钦街”,始自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工部尚书耿源进迁居于此后,梁武帝御赐“免征甲第地”所建,是古村落最早的一条小街了。它青砖竖排铺筑,俗称“钉栓砖”,并建有遮阳避雨的廊亭,而昔日仁里村的耿姓人家,也大多聚集在小街周围,因为是“钦街”,自然要“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曾经也曾有过显赫的威严。如今小街经过修缮,但显得寂寞冷落,如果不是一块“百步钦街”的铭牌,很难让人联想到这开村时唯一的历史遗迹。

横街西行,则可去到下祠程氏的“世忠祠”——前设木栅栏的五凤门楼气势恢宏,里面雕梁画栋,居然还建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古戏台。前立一排用砂岩雕凿而成的石板护栏,,两侧木柱悬挂着一幅蓝底金字的楹联:“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戏台上挂着大红幕帘,彩绘的背景板上还草书着“千年仁里”四个大字——原来村里有一支老年演出队,专门在这里演出《抬花轿》、《十绣鞋》、《插秧苗》、《采桑》等民俗歌舞,据说2009年还上过中央电视台呢。

可惜咱来的不是时候,没有旅游团光临,自然也就少了眼福。



古村落仅存的两座石牌坊

横街转了一圈,回到老街后继续北行,眼前是一座横跨老街的石牌坊,双柱单间,好奇的是坊额上竟没有高耸的牌楼,抑或是文革时被拆掉了呢?

不过坊额上仍雕凿着精美的龙纹云饰,中间镌刻着“世肖坊”三个大字,下方还刻有“丁酉,为京门邹鲁进士程傅立,大明成化十四年九月十二日”——虽说貌不出众,但据说却是绩溪现存科举牌坊中年代最早的一座,明成化十四年即为1478年,距今也有530多年了。牌坊所旌表的程傅是下祠程氏的八世祖,仁里村走出去第二位进士,曾做过浙江新昌知县,还编撰过《程氏宗谱》、《程氏志略》和明弘治年间的《绩溪志书》,下祠程氏的宗祠“世宗祠”,当年就是由他发起修建的。

哦,有说昔日古村落曾建有8座牌坊,可惜大多在文革时被拆掉了,如今仅存2座,除了眼前这座“世肖坊”外,就是老街北面左侧思诚巷前的一座墓道坊。它显得更为简陋,也就两根石柱顶着一块坊额,横跨在巷口,仔细端详,勉强可见上面依稀镌刻着“唐金乡尹药公墓道坊”几个字——纪念的,正是上祠程氏的一世祖程药。唐光化三年(900年),他辞去金乡县尹后从歙县篁墩迁来仁里,并将仁里称为“程里”,51岁而殁,葬在此墓道坊西去不远的周藤坞。

墓道坊的对面,便是祭祀这位程氏世祖的上祠“叙伦堂”,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占地530平方米,宽16米、深33米,前后三进,包括仪门、享堂和寝堂。祠堂大门前摆放着8个硕大的旗杆石,显示其后裔出了不少进士、举人。



典型徽派古民居的大宅门“八大户”

上祠堂和“世肖坊”之间包括左右两条小巷,便是聚居着昔日上祠程氏家族的一座座大宅院——粉墙黛瓦高耸着马头墙,其中就包括那位在南通开当铺的巨富程序东,以及资助胡适200大洋留学美国的程松堂,都住在这里,它被称为“八大户”,另外还有一个“仁里首富之区”的美称。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这“八大户”交错相连,屋屋相通,大概初是一大家子吧,后来兄弟各起炉灶才堵上通道,自成院落的,置身其中犹如迷宫。

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是一座名叫“诒榖堂”的老宅,坐北朝南,青石八字门楼,砖雕精美,外置石鼓,内设屏风,前后三进两天井,四水归堂八厢房,堂上悬挂着“诒榖堂”的匾额——“诒”通“贻”,“榖”通“谷”,禄的意思。下悬山水中堂卷轴,两旁对联“福星高照勤劳人,紫气长临德善家”。下方条案、八仙桌、太师椅、茶几,典型的徽派风格。铭牌上写着老宅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屋主程士颖世代经营粮号、茶庄,曾经五世同堂,家里100多口人,百岁而殁。

诒榖堂后面是程翼堂宅,是一座世代经营徽墨的大宅院,据说其家族墨业的历史甚至可一直追溯到宋代,传到程翼堂后生意中兴光大,在江浙开了多家分号,而其老宅后就连着经营文房四宝的“老胡开文墨坊”——有说徽墨著名的“胡开文”,最初就是从这“偷师”而发展起来的。一长者见我参观,还饶有兴趣地展示着其制做徽墨的手工工艺,他身后的墙上,还挂着一幅幅“墨缘”等条幅。

程翼堂宅后面连着的,就是曾经资助胡适留学美国的程松堂故居了,堂上悬“百忍堂”匾,山水卷轴旁挂着对联:“诗情秋水净,画意远山明”。

传说这位名叫程松堂的富商早年曾与程序东合伙开办过和阳金矿,后来又参与兴办芜湖明远电灯公司,1902年与程序东共同出资在村里创办了徽州第一座洋学堂“思诚小学堂”,因其子程乐亭上海读书时结识胡适,特意资助200银元帮助窘困的胡适报考庚子赔款官费生前往美国留学。所以当程松堂去世时,胡适以四百银元为奠仪谢恩,并特意撰写了一副挽联:

“泛爱于人,无私于已,说甚么破产倾家,浑身是债;蔼然如春,温其如玉,看今日感恩颂德,有口皆碑。”

在“诒榖堂”对面的小巷里还有几座程氏的深宅大院,一式的青石门楼,一样的建筑模式,其中第三幢便是原国家出版局局长王子野的故居——他原名程扶铎,父亲程干疆在上海读书结识胡适而成至交,后在亚东图书馆当编辑,可惜英年早逝,36岁就离开了人世。程扶铎参加革命后从母姓改名王子野,是我国早年颇为知名的一位出版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

不过这一排大宅院都不开门,似已关闭了许久。



徽州第一所洋学堂“思诚小学堂”

游上祠堂,让人不能不关注“思诚小学堂”。

在上祠堂对面的墓道坊的坊额下,挂着一块颇为醒目的“思诚巷”的木牌,巷口墙上还镶嵌着一块铭牌,上面写着“思诚学堂”四个大字——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也就是慈禧太后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的前四年,仁里就建起了徽州第一所洋学堂,而建校的,正是昔日“八大户”中的巨富程序东、程秀斋,和程松堂、程石堂兄弟俩。

校址选在村北龙屏山麓程序东的私塾和私家花园,并专门盖起了一座颇为正规的三层楼校舍,设有教室、礼堂、学生宿舍、老师宿舍、图书馆和两处运动场,以及两个花园。他们聘请受新思想影响的名儒、教育家胡晋接(胡子承)担任校长,并以年薪400银元高薪聘请歙县名儒及留日学生前来任教——有说当时一块银元就可买到100斤大米。

学堂初名“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思诚”出自《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而所谓“两等”则指一校兼有初小和高小,初小五年,高小四年(后改为初等4年、高等3年),课程包括修身、国文、英语、算学(包括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图画、手工、习字和体操,教学设备也一应俱全。

这实在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小学堂,被胡适、陶行知誉为“急谋维新教育,牖迪民智”,它不仅开创了徽州新制小学教育之先河,而且在全国也是最早的。哦,前面提到的原国家出版局局长王子野,启蒙教育就出自这所思诚小学堂。

后来,程松堂还遵母嘱,在村里办了一座“端本女校”,开绩溪女童入学风气之先河。



登源河,桃花坝

从上祠“八大户”沿着小巷一路往东,经东井后穿过东门“晨曦门”,便来到村旁的桃花坝,石头砌筑,坝下就是登源河——呵呵,之前在游龙川坑口村时刚见过它,现在在这里又邂逅了。

登源河是绩溪的第一大河,源自徽杭古道“江南第一关”的逍遥里,经伏岭、龙川、瀛洲后流到这里,上为“汪公大帝”汪华的故里汪村,下为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里湖里村,距仁里也就两、三公里吧,我说呢,何以这胡雪岩少年时总是在仁里厮混。

徽杭古道其实就是傍着登源河溯河而上的,昔日的绩溪徽商,大都沿着这条古道翻山越岭,爬过“江南第一关”后便算走出徽州,而贴水而建的仁里,也因此成了登源古驿道上重要的水陆码头,有说鼎盛时河面桅樯如林,排筏如梳——不过如今你是早已看不到这一景象了,孤零零的一座古木桥撑着它蜈蚣脚似的一根根木桩横在河面上,对岸竟是一排排在建的别墅。

最初我以为是村里新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正想感叹一番,有村民经过说后才知道原是一个新楼盘——呵呵,难得开发商有此时光交错的眼光,与千年古村落隔河相望,就像铺陈在眼前的一幅流动着的粉墙黛瓦的水墨山水长卷。

沿桃花坝一路漫步可去到村北的“拱辰门”,耸立着高大的门楼,,当是古村落最具气势的门楼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