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铺水中 发表于 2019-1-3 11:21:28

徽雅古民居村落三阳坑

素有“千灶万丁”的三阳村坐落于昱岭与三阳岭盆地中,四周群山环绕,山清水秀,绿林成荫,被郁达夫赞誉为“东方小瑞士”。全村地域面积15.51平方公里,共1453户,4726人,九个村民小组。主导产业:茶叶、山核桃、菊花。主要河流:昌源河、梅溪河、柏川河。站在扼守村北的白虎头山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徽风皖韵的视图效果。有的徽式建筑还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给人们一种自然和人文相交融的和谐感受。村中有一条近1公里长的古老石板街和200多条巷弄。行走其间犹如迷宫,村中拱桥,亭阁、学堂、古井、宗祠和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据介绍,至今三阳仍有明清古建筑100余幢,如洪氏宗祠、孝友堂、善庆堂等都是古建筑佳作。从东门头步入石板街,犹如进入了明清时代,光滑无比而又四方青蓝的石板排列整齐,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前看不见头后看不见尾。街的右边区公所遗址保存完好,墙上“用鲜血换取的民族生存”的标语依稀可见。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就是从这条街,走上动摇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皖南行动。出名的徽商大宅院门口两个元宝石,仍然向人们诉说该户主人当年的辉煌,无数吨茶叶、山货从这里运出,经过新安江,运往全国各地,创造了颠扑不破的徽骆驼精神。古街的中央保留着一座西式格局的洋学校,昔日从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堂里培养出了许多全国有名的学者、艺人,使整个村子里飘荡着书香气息。经过十字街,登上庆丰桥,一阵河风扑面而来,顿使人心旷神怡,一派“流水穿村过,过河搭桥梁,出门梅溪河,观鱼清龙潭”的皖南山乡风光,别有一番情趣。抬头望去,来龙山青翠欲滴,似龙从天降,桥下洪顺泰米店、洪裕和布店遗址尚保留着当年编号上门板的风格。清末民初,三阳坑就是歙县旱南最大的集镇,庆丰桥一带更是三阳坑的繁华地带。当地有“庆丰桥上闹哄哄,赛过苏杭一样同”的说法。庆丰桥是歙南进入苏浙沪的必经旱道,著名的金竹暴动第一枪在此打响。沿梅溪河而上,石板街依河顺延,站在前山路上,河边的洪雪飞古居,清国驻朝鲜参赞洪钟述故居、祠堂群一眼纵览。三阳村民居选址考究,从村子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三阳古村坐落于清凉峰脚下,村西体兀似白虎,村东山体绵延似青龙,村南面对狮头岭,可谓虎踞龙盘,名人辈出之圣地。漫步青石板路,随处可见石墩、古井,以及油漆斑驳的木亭。古宅檐下壁画所绘朱元璋荷犁牵牛,高山流水觅知音等图谱。在村子中央,兀自挺立着1丈多高的古石坊,上刻“圣旨”,那一道道风雨磨砺出的褶皱,似乎在唱着一首岁月的老歌。炫耀着“文人下轿,武官下马”的尊严。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洪雪飞从小表演过的戏台,虽然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铭刻着三阳名人自强不息,走出山门的决心。在三阳的古宅中,随便走入哪户人家,都会发现几样古董。如年代久远的太师椅,雕刻精美的屏风,甚至还可以从书架上翻出一部泛黄的线装古籍。穿过古街还能看到石磨,石臼等,随手还可以动一动。在村里许多家庭里,都可以看到旧时的梳妆台,厚重的石砚台,古称,古斗以及青花和粉彩瓷器等。三阳村民俗文化厚重,村子里保存着一股儒雅之风,人们酷爱棋琴书画,崇尚耕读,许多人都能背诵古诗古词。我国现代哲学家洪谦就是一个最优秀的代表。每至农闲,村里的人总是聚在一起唱古戏,嬉草龙,特别是到了春节,村里更是一片沸腾,家家户户贴对联,放鞭炮。每当打秋千接观音的班子敲锣打鼓地从石板街经过,每一家都会拿出一万响的鞭炮来放,过后门前的青石板上的鞭屑积得比鞋底板还要厚。村末的农民健身公园,人工湖、水口庙、观音阁、印石、众安桥、文昌塔、广源亭好似画卷中浓重的收尾之笔,点缀在百亩田园菜籽花开的金色海洋中。新时代的景点与历史遗迹和谐共处,朝夕相映。向人们展示三阳村时代的变迁,所有这些足见其历史文化底蕴。在这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村民们还睡着祖上传下来的梁床上,用着祖上用过的家具。历史文明在现代文明中交相辉映,引导三阳村文明的传承和文明的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雅古民居村落三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