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禁锢 发表于 2019-1-2 15:21:12

汪满田:读你千遍不厌倦

                                                                                                   

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是歙县里东乡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布射河穿村而过,村民分居河两岸,村庄布局像“卜”形。据汪氏族谱载:汪满田村名古称“松源”,明代大畈支汪氏伯二公传二世,子孙数十人,在村河对面“田干”买下土地建房扩居,名其地为“汪满田”,至明隆庆三年(1569),因此支七世同居受官府褒扬,“汪满田”名声大作,“松源”村名逐渐淡化,被“汪满田”村名取代。


    现在提起汪满田,外界第一印象就是“嬉鱼灯”,深藏大山的汪满田以前只是以盛产优质茶叶出名,直到一名叫解修远的姑娘,拍了一部汪满田嬉鱼灯的纪录片《不嬉不行》,获得搜狐视频2010年全球华人纪录片互联网盛典“最佳文化传承纪录片”奖。从此,嬉鱼灯已然成为汪满田的一张名片。
    汪满田鱼灯是黄山市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理环境的人文历史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鼎盛期肇始于清光绪初,之前在明朝建立时就开始嬉鱼灯,一曰明朝建立,百姓脱离元朝“鞑子”统治,欢庆太平乐业,村民兴起鱼灯会,祈愿“年年有余(鱼)”,鱼又多子,亦祈子孙兴旺。二曰有风水家言,汪满田村缘起是村中木架屋,时有火灾发生,祸根乃村西光滑大岩石——“火镜”所致。因“程”、“叶”乃“禾”旁、“草”顶,易起火也。程、叶屋起火,汪姓自也殃及,遂以支堂房派为单位,兴鱼灯会五个,现在为六个鱼灯会。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鱼灯游村,“滩花戏水”,以水克火,当地人称“嬉鱼”。自《不嬉不行》获奖后,县、市、省、上海、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纷纷前来汪满田拍摄。


       据谱载:汪满田村最早是程姓聚居地,汪氏首迁祖为婺源大畈支汪亨,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辗转流客汪满田,依附于村中程姓。相处半年,程姓主人见其虽落魄,依然表正形端,辞严法肃,便以女嫁之,生诚让、诚正二子,后世建祠“竹林堂”。二迁祖是婺源大畈支汪奴,时值“海贼叛作,遭难散逸,潜归新安”于元大德四年(1300)投奔同宗支派汪亨迁入汪满田,初靠佣工和为人殓尸度日。其七子中伯二支传八世即在村中衍成大族,成为今日汪满田之主体,后世建总祠“雍睦堂”。三迁祖是金锅岭上门支派汪宏富,曾承祧梓坑叶氏娘舅,因在叶祠梁头暗刻汪字,被令回宗,羞于归里,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迁入汪满田,先借住一过间楼下,后人遂称“楼下派”,开族后,子孙代渐兴旺,建祠“德庆堂”。明清时,又有四支叶氏迁入汪满田开族,故汪满田素有“三汪四叶一程人”之说。现村内汪姓为主姓,占83%。


汪满田村早期以林茶业为主,近年来,清末光绪年间曾作为贡品的“徽州贡菊”产量扩大,成为又一主要产业经济。正是收菊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将采摘回来的鲜菊进行烘制。


      汪满田村人自古以来就有闯天下的基因,山多地少,为了谋生,铸就了山里人比一般人多了几分执着奋斗的精神。如今更是没几个年轻人能安心呆村里过传统的农耕生活了。


    汪满田鱼灯非遗传承人汪在郎在鱼灯制作中,应用原技艺特点和现代手法加以改进,制造了“鲤鱼化龙”、“狮灯”、“花灯”、“十二生肖灯”等。据汪在郎说,在清光绪末为配合元霄节闹鱼灯和社祭,村里兴办了京剧团,有演员50多人,演出《打金枝》、《黄鹤楼》、《空城计》等剧目二十多出。60年代后增演黄梅戏、现代戏,90年代停演。现在汪在郎家里还保存着剧团的快板锣鼓与唱词本。




   汪满田村去的多了,也就成了村里的熟脸孔,很多村民看到都会招呼去家里坐坐。汪在郎家河对面就是80岁的汪亚仙老人,乘间隙去看望她一下,她正忙着用石臼舂芝麻,她说这样石臼舂出来的芝麻粉特香。


    我知道汪满田有庆熟习俗,每年农历六月初十,各家各户都要用面粉和米粉制成“苞芦穗形糕”供到土地庙、社公庙、自家田地里祭拜,祈保五谷大熟,供祭后将面包、米粉糕遍饪亲友以散福。但看到有农户家不年不节的在包棕子,就好奇打听,原来很多农户家的菊园在好几里地外的山里,为节约时间,就包些棕子当午饭,省得来回跑。


    以前,汪满田有祠庙十余处,现在仅汪氏宗祠“雍睦堂”保存完好,其他祠堂或破败不堪,或荡然无存。立于祠堂内,看看“七世同居”、“百忍馀风”的匾额,想起雍睦堂始祖应奴公的遗训“不顾名标金榜,只顾义满门庭”,不禁感慨万分。
   祠内应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寝宫,却安置着高三米的毛泽东石膏像,这尊石像是汪满田人一个 时代的骄傲,1968年,汪满田因开山造田筑茶园而成为典型模范村,被评为“大寨式”汪满田大队,全省只有两尊这么大的毛泽东像,奖了一尊给汪满田,在那个年代,是多大的殊荣啊。提起这尊像,得去看望下当年组织接像的老支书汪在君了。


        老支书汪在君今年91岁了,这位和蔼热情的老人胸前佩戴着党徽,说话作派仍隐约让人感觉到一个军人的气质,说话很是硬气干脆。老支书自幼家境贫寒,5岁父亡,7岁时亲眼目睹了乡亲们掩埋“西山降血战”中牺牲的19名红军烈士,参加过解放战争,解放后是某防化部队一名年轻军官。某次回家探亲看到乡亲们生活很贫困,心里就一直想回家带领乡亲改变家乡面貌,后终于鼓起勇气向组织打报告复员回家,回乡后任大队书记27年,在那个年代带领乡亲们开山造田筑茶园,使汪满田村成为典型模范村。


      从老支书家出来路过汪来华、汪美珠夫妇家,汪来华是名乡村邮递员,其父就是在纪录片《不嬉不行》中的汪恒士老人,现已去世。汪美珠正在蒸米粉糕,热情招呼我们吃刚出锅的米糕,热乎乎的米糕香甜味太诱人了,咱也就不假客套了……


       在村里巷弄深处,发现这个杂货店商品蛮丰富的。


      走村串巷时总有不经意的新鲜玩艺,一个背着娃娃的村妇站在门口张望我们,在她一转身,镶在背娃娃的背带上的一圈铜钱,当时就亮瞎了我的眼,我还是第一次见着这样的自制背带,开眼了。



       汪满田的茶叶誉满天下,可鲜有人知的是汪满田的旱烟也是一宝,在清乾隆年间是皇家贡品,是“纪大烟袋”纪晓岚的心爱之物。纪晓岚与徽州人士交往频繁,受徽商影响颇深。徽州人汪由敦乾隆年间掌管吏部。一日,纪晓岚登门拜访,汪由敦拿出同宗亲戚汪满田所制烟丝。纪晓岚品尝后大为赞叹,与汪由敦共同和诗一首:“物华徽州草也宝,清香一缕胸中绕;神怡心旷赛似仙,云里雾里乐逍遥。”纪晓岚从此迷上徽州烟草,赞誉为:“尝遍南北,无如徽之烟草。”乾隆三十八年,纪晓岚出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在紫禁城内吞云吐雾,同僚相继索取,乃至乾隆皇帝也深受影响,责成内务府承办进贡。
      汪满田至今仍沿袭手工制作旱烟,旱烟品质与水土有很大关系,晒烤及加工烟丝的手艺也极其讲究,有幸见识到了汪满田旱烟的手工制作过程,叶显忠师傅手工制烟40多年,因其手艺精湛,拥有一批长期稳定的客户。


   
   汪满田有很多桥,村内有上六家桥、祠堂桥、把下桥,还有村口的松源桥和伴娘坑古石拱桥。
    在松源桥头,一边是古水口庙,一边是“西山降血战”中牺牲的19名红军烈士陵园。



   村里转完,镇文化站江大有站长与村主任柯子红带我们去木岭后的天灵神庙,一路上见到都是漫山的菊花,今年菊花行情好,忙碌采摘的村民累并快乐着。



    在山半腰一岔路口,有一土地庙,香烛还燃着,看来这座小小土地庙,香火很旺。



   车行海拨约600米处,就到了盘山村道尽头,芳生茶厂赫然入目,茶厂主人是黄山知名茶艺专家,也是从汪满田走出的杰出茶人之一,芳生茶企生产的“黄山绿牡丹”曾被原国家主席胡锦涛选为国礼茶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芳生茶厂停车场对面是汪满田村木岭后教学点,只有一个老师、六个学生,我拍照时,小朋友问我:“叔叔,你拍下我,我妈妈能看到我吗?”看着小朋友的眼神,我心里有些酸酸的,此篇发出后,我相信通过歙东乡亲们的转发,一定能让小朋友的妈妈看到,也希望这些孩子的父母能尽量抽点时间,回家多陪陪孩子。



    从芳生茶厂到天灵神庙还要爬行近半小时的山路,正好可以放眼欣赏下汪满田木岭后的美丽风光。据同行的陪导大有介绍,木岭后的地名有段故事的,很久以前,山脚下的汪满田村有个小伙子,早晨上山干活就一直没回家,家里的老母亲每天就凝望着山岭后面,久而久之,就被大家称作“望岭后”,“望”字用歙东方言读作“目”,时间久了,“目岭后”就演绎成“木岭后”了。我问大有,这个小伙子后来回家没有,大有说,这小伙子上山干活,迷上了村里一位美丽的姑娘,竟忘了山下的老娘,直到后来小伙子娶了这位姑娘成家后,才下山接了老娘到山上一起生活。



    终于到了在海拨近千米的天灵山山巅之上的天灵神庙,传说这位天灵神是天灵山上的一位武将,有镇山神力,死后,村民建庙供奉,祈求天灵神保佑村民平安,据说天灵神很灵的,庙里每天香火不断,每年鱼灯必须要巡游上山到天灵神庙进行祭拜。





    下山离开汪满田后,又到了一处叫“一脉三天堂”的地方。据说,徽州有条高山龙脉,脉上有三个高山泉源,千年不涸,称作三天堂。这里是二天堂,到了一看,是有口高山泉水塘,天机不可泄露,天堂照片是不能公示的。二天堂坡上有片古红豆杉群,树形怪异,特别是有一棵已经枯死的千年红豆杉,像巨大的“外星人”行走在高山丛林中,都说古树有灵气,却似有些灵异,我还是撤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汪满田:读你千遍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