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残月 发表于 2018-12-26 15:42:43

文昌古道

文昌古道是从歙县南乡到旌德挑米的道路之一,这条古道经岔口镇文山村、武阳乡、洽河村通往昌溪下坝源村,全长6公里,路宽1.8米,一律由青石板铺就。
相传,这条古道是清末民初由文山村财主为迎娶媳妇而兴建。在文昌古道中有两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岭,即文山岭和坝岭,中间一条长2000多米的石板横道,途中修建了六个路亭,供山民劳作和走亲访友歇息。文昌古道不仅是歙县南乡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还是这里老百姓到旌德挑米的道路。想当年,这条古道甚是繁华,沿途布有凉亭、茶馆、客栈、商铺,就连浙江商人也行走在这古道上,前往歙县、绩溪、旌德做生意。


乙末仲秋,我们驱车前往歙南岔口镇,感受了文昌古道的美丽与震撼。车停在岔口镇路旁,我们从左边的一棵古樟树下斜上古道,山村劳作的人们正在给油菜施肥,他们不仅在播种生活,播种希望,而且还为人们来年播种春天美丽的风光。岔口镇长项秋云告诉我,春天才是文昌古道最美的季节,古道穿行在油菜花之中,人在花海里面,如果是蒙蒙细雨,五颜六色的纸伞,更加增添了徽州春天的风情。
站在视野开阔的岭头,远山、村庄、道路、河流、菜畦尽收眼底。大小不一的村庄,有的在山尖,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底。村里的房屋,有的是徽派的马头墙,有的是夯实的土楼,白黄相间,与村庄周边的古树林一起构成一幅绝妙图画。从山脚到山顶,古道像天梯蜿蜒而上,两边是整整齐齐的梯地,种的是茶树、桑树、玉米、油菜、辣椒,偶尔有几棵柿或者板栗,他们像画家手中的油彩,绘出山村一年四季最美的颜色;他们像诗人手中的信笺,写出山村春夏秋冬壮丽的诗行。
文山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山村。这里几乎没有平地,民宅大多集中建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半山腰,山村在咸丰年间遭遇太平天国活动的侵扰,村中大部分古建筑以及宗族资料毁于一旦,不过村中以吴姓、王姓、胡姓为主,他们和睦相处,民风淳朴。文山村以前叫横山村,主要是指这里的地理环境,整个村落建在山排上,房子整整齐齐横在山峦之中,落日的夕阳,或者早春晨曦照在小山村,文山村悬空浮在云之上,犹如海市蜃楼,惹得那些扛长枪短炮的摄影人,起早摸黑往文山村钻。
屯溪距歙南文山有120里山路,特别是到昌溪后,老佛尖至鸿大坞一段全是悬崖峭壁,羊肠一线,稍有不慎便会摔倒,极其险峻。如遇夜晚或是雨雪天气,更是举步维艰。还有“野鸡崖”一段,峭壁危立,谷高潭深,负重行人如走钢丝,稍有闪失,便人物全无。说起这条古道,被人称赞的是一位叫“老佩”的人。原先的古道虽然开通了,却没有修得平整,也许是仅仅为了迎娶新娘,修得匆匆忙忙,连石板也没有铺上。而这个叫“老佩”的人,用自己开茶号赚的钱将古道铺了石板,从此鸟道变坦途。“老佩”姓吴名六金,字佩??,号镛。1892年出生于文山村,自小家境贫寒,后经乡友介绍,到了屯溪老街的“怡和茶号”学装茶,通过自身努力和奋斗,成了“怡和茶号”的管家人的“老佩”,深怜乡里行路之艰难,所以决心在有生之年修好这条道路。

文昌古道还是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吴耘老人告诉我们,解放前皖南游击队员常在这里活动,他们打地主,斗土豪。解放战争接近尾声,解放军在发起总攻前,精心挑选30多名战士担任突击班,从山下的方村出发,抵洽河担任主攻大园岭前沿阵地任务。国民党军残部凭着精良装备和险要地势负隅顽抗,战斗异常艰难,突击班的30多名战士,有27位壮烈牺牲。而从汪山、阳产方面冲上的一支解放军,出其不意在敌后开火,腹背受击的敌军,抵挡不住,最终解放军歼灭敌人,大洲源宣告解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昌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