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随流水 发表于 2018-12-24 14:34:23

沧山源村

沧山源村位于黄山市歙县南乡,属于歙县昌溪乡的一个自然村,在昌溪乡、石潭乡、深渡镇三乡镇的交界处,因形似燕窝,雅称“燕窝山庄”,建村历史四百多年,我国一代经济大师吴承仕的家乡。
沧山源村又叫“燕窝山庄”。说起原故,大抵有两个版本。一是沧山源村在昌溪乡、石潭乡、深渡镇三乡镇的交界处,因形似燕窝,雅称“燕窝山庄”;第二种说法是,沿山体修建的青石板路,从远处看来,便像一条巨大的盘山青蛇,怕此物有害村庄安宁,便留下一段不铺青石,犹如斩了它的“七寸”,便再做不了怪。
沧山源村处于昌溪乡、石潭乡、深渡镇交界处。风光旖旎,生态良好,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文化厚重,名人辈出,社会和谐,可谓徽州和美山村典范。因三华里登山道路相隔,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小,基本保持原始风貌,真实反映400多年历史和体现时代变迁,明清、民国、新中国时代标记清晰可见,连文革标语、口号和语录也依然存留,可谓徽州山村历史博物馆。
沧山源村处于昌溪乡、石潭乡、深渡镇交界处,而昌溪乡是我国国内唯一一个木制古牌坊所在地。
昌溪和周邦头等古村落有着近千年的建村历史,因此历代传承下来的古建筑和其他珍稀景观繁多,拥有200余幢古民居。村里遗留有周氏宗祠、父子进士石牌坊、百秀亭和数十幢明清以来建造的古民居和古祠堂,近千年树龄的香樟和银杏树仍然郁郁葱葱,古人用于加工粮食的古水碓和古水坝具有原始风韵。昌溪村则拥有国内唯一的木牌坊、国内少见的三眼古井、清末科举状元吴承仕也是封建历代王朝中最年轻的状元,其故居仍然保存完好,此外还有古建筑和老街古巷等。

沧山源村是现代著名的经学家,国学家,教育家,清末举人吴承仕的家乡。吴承仕曾受业于章太炎门下,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及经学,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是我国第一位用马列主义观点从事经学研究的学者。《经学通论》、《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国故概要》三书成就最高,影响深远;以研究“三礼”著称,经、史、子、集也广为涉猎,都有骄人的建树。吴承仕谨严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务求审慎的为学态度以及博大的学识和宽厚的处世作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沧山源村村口,矗立着一座四方古亭,当地人称古亭为“孝子亭”,亭里存放着一座古石碑,当地人称它“孝子碑”。碑文采用清一色浅雕方式,用工整楷书记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话说昌溪吴氏尧臣公孙学尹公相中沧山源(又名燕窝山庄)这块风水宝地,于明万历年间迁来居住。传到四世,村里有个叫吴遇旦的人,少时家境贫寒,无钱念书,父亲病故,留下老母和一个弟弟相依为命,艰难度日。遇旦十八岁那年,母亲张氏突患重病,危在旦夕。由于家境贫穷,平日一日三餐都成问题,哪有钱医治母亲疾病。遇旦没有念过什么书,虽然不懂什么孔孟之道,但却重孝道,懂得感念慈母养育之恩。平日里除对母亲张氏的悉心照料之外,他还隐瞒着家人,隔三差五就偷偷地将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一块,熬成羹,侍喂母亲。终有一日,遇旦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母亲张氏的病情渐渐好转,后来竟然痊愈了。然而遇旦自己却因为伤口感染无钱医治,最终伤口恶化不治身亡,这一年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遇旦去世以后,母亲弟弟悲痛万分,邻里奔走相告,遇旦割股为其母疗伤之事乡邻族人无人不晓,后传为美谈。
多年以后,族人景松公(1830—1892)将此事抄于族谱之上,以告诫族人。有一次,他的朋友时任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安徽等地方,在地方陈奏时闻听了此事,甚是感动,于是亲自撰写《吴孝子传》以传后世,并请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同邑许臣尧(清末大学者)撰写碑文,并于光绪三十三年立于沧山源村口“孝子亭”内。
近代昌溪籍诗人吴羽白(1894—1974,清代末科状元吴承仕胞弟,名承传,号羽白)有诗赞云:白云深处是我家,青嶂回开日影长。孝子碑亭铭祖德,英雄墓穴瘗元阳。千峰耸翠如屏列,一水拖蓝似带环。漫道沧山风景好,慎终追远莫相忘。
如今,“孝子亭”内“孝子碑”的故事已然成为当地众乡邻教育子孙后代重孝奉亲的典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山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