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黄山 发表于 2018-12-12 16:26:50

璜源建言书

                                                                                             “徽州复名,绩婺返徽”的话题,二十多年来或吸睛热闹、或相对静寂,一直未从停歇过。“徽州复名绩婺返徽”是历史遗给我们徽人的一份揪心重债,任重而道远。今天,寻徽之旅和徽州群友会的徽友们在璜源村这个特定的地点集会,发出了“徽州要还原”、“让徽州团圆!”民间的声音,意义重大,见证了徽友们对徽州故园的深刻文化认知和历史使命感。时至今日,确有必要对“徽州复名,绩婺返徽”的话题进行充分理性的、历史文化的、着眼前端的认真思考。
一、“徽州复名,绩婺返徽”的诉求,正义、正当,合情、合理、合法,是拨乱反正的历史要求。1934年,当蒋介石“为剿共需要”,蛮横地强行将婺源割离“徽州”,划入江西时,这种“帝国主义的行径”(胡适语),立即受到徽州特别是婺源所有百姓的反对,十年轰轰烈烈的“婺源回皖运动”,即使在蒋介石的严辞训斥声中也没有消歇,国民党也不敢坚持与徽州民意背道而驰,最后只得将婺源又划回徽州。1987年,绩溪划离徽州,取消“徽州”之名,这一折腾,既不符合国务院《关于行政管理的规定》(国发(1985)8号文件),(“行政区划应保持稳定,……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也不符合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文件)(“地名的更名应遵守下列规定”“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规定,又是一种曲解“打黄山牌”指示,把“黄山”和“徽州”对立起来的短视行为。不合法理更违反情理。长官意志对徽州地域的折腾,立即引起了徽州百姓和国人上下持久不断的抨击和反对。二十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六百多人次的建言、提案,全国70多家媒体的无数批评文章,徽州民间百姓强烈的悲情呼喊和抗议,已形成要求“徽州复名,绩婺返徽”的民间地火、滔滔汹涌的民情民意。当今中华,还没有那一个地域,有“徽州”更名问题这么反响强烈、这么影响深远、这么涉面广泛的民间诉求的。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也说:“徽州改黄山是没有文化知识,没有历史知识的表现”(〈中国方域〉2003⑤)。“徽”改“黄”,不是民政局官爷说的“好得很”,而是用一座山代替了一个历史文化地域,造成了重名等混乱局面(黄山市黄山区、黄山市黄山风景区之类),至于“黄山(屯溪)、黄山(汤口)、黄山(太平)”这些地名“杰作”,也是“徽”改“黄”后形成的奇景。既然蒋介石为“剿匪”将婺源脱徽入赣肢解徽州是“帝国主义的行径”,我们今天就完全不必因袭蒋某的老套;既然当年“徽”改“黄”是不顾法规的长官意志所造成,就因该坚决拨乱而反正。在安徽南端的黄山白岳之间、新安江之上游地域,自秦代以来就形成了古黟、歙之地相对独立的地理历史文化单元,经过数千年的蒸育胚变,由于该地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原移民的社会历史背景,宋以后“程朱阙里”中华儒学的深刻影响,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徽州得名后的千百年来,终于促成了商成帮、学成派、名人成群、“区域总体全面发展”的徽州文化的历史辉煌。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宋以后汉民族民间社会生活实态的生动再现,是中原文化的厚实积淀,是中华文化在特定时段的缩影和标本。“徽州”、“徽州文化”成为重要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符号”之一。这一地域历经鄣郡、新都、新安、歙州、徽州的沿革演变,其一府(徽州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祁门县)格局千百年基本未变。“徽州”作为徽州文化赖以生存、兴盛的安身立命之所,其域内百姓有大致相同的生产、生活、风俗、语言习惯,“其风最为近古”,“民不染他俗”,有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乡土认同,“徽州”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名称,而是一个890多年来一直植根于人们心中无法抹去的地理历史文化概念,是大中华最有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是徽人一份浓浓的故土乡愁,是一个值得宝爱的文化遗产。“徽州复名,绩婺返徽”也是为了理顺“徽”、“黄”的关系。“徽之黄山”和“杭之西湖”一样,都是世人皆知的从属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黄山是山名,徽州是地域名,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二者只能两取其一的你死我活关系,黄山是徽州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黄山风光和徽州文化是“众星拱月”。“黄山”千百年来它一直就是徽州文化生态的重要空间,是“徽州”须臾不可分割的血肉肌体。“徽州”当年的被消失,不仅搞乱了“徽”、“黄”的关系,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徽州文化的承传和弘扬。这种失策,其恶果现在更为显现。。既然全国上下,特别是民间各个层面,现在几乎没有人是赞成应该取消“徽州”之名的;既然人们都景仰徽州是“东南邹鲁”,“婺源”和“绩溪”是徽州之“鲁”和“邹”;既然地球人都知道“徽州之黄山”和“杭州的西湖”一样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常识,那么,为什么还要把“黄山”和“徽州”对立起来,坚持两者只能取其一,而不肯恢复“徽州”之名呢?!重要的地名就是地域文化的表征。保护地名就是保护地域文化。有200多历史的“普洱”、古地名襄阳尚且得以复名,“徽州”是得名890多年的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徽州,那有徽州文化?“徽州”复名理所当然!人们注意到:现在安徽全省几乎到处都在唱“徽”调,各行各业都在向“徽”字靠,挖空心思大打“徽”字牌,人们越来越看好徽州的“徽”有丰厚的文化含金量和“徽”的巨大影响力,各方面似乎对徽州的“徽”都“情有独钟”,极力地搞以“徽”代“皖”。既然徽州的“徽”这么好,这么重要,这么对安徽的发展非同小可,其“十三五”的战略意义非凡,为什么同时又把“徽州”之名弃之如敝屣,为什么还不尽快让“徽州”复名?!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是执政为民的晴雨表。在“徽州复名,绩婺返徽”问题上,有关官员不应是旁观者。
二、主张“徽州复名 ,绩婺返徽”,须要讲清几点:1、主张“徽州复名”不是不要打黄山牌,徽州复名,关系理顺,打黄山牌将更加有文化内涵,将更加有强势后劲。当年邓公对徽州地委书记魏心一谈话,号召徽州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徽州人决不能打黄山牌却把自己“徽州”打没了。邓公并没有说要用黄山一座山取代“徽州”。“徽州复名”的诉求和邓公号召没有抵牾。2、主张“徽州复名”,不是搞“徽州”、“黄山”分离。如前所述,徽州和黄山是国务院在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时已明确规定的徽州文化生态整体区块。任何觊觎和谋算把“黄山”从“徽州”割离的痴妄都是徽人决不可容忍的。3、主张“徽州复名,绩婺返徽”,最要紧的是要落实习主席关于“不忘本来”、坚守中华民族血脉根魂的精神,让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有了复名的徽州,包括绩、婺在内的徽州父老乡亲才有共同认可的乡音乡愁、精神家园。
三、“徽州复名,绩婺返徽”,在当下,困难重重。我们失去了推进“徽州复名,绩婺返徽”的重要时机。一些质疑和困惑消融着我们努力的底气。我们须要平心静气、头脑清晰、理清思路,正面回应各层面关注者、疑虑者、反对者的各种观点。冷静、理性、不搞地域攻击、充分理解和包容太平父老乡亲求发展的愿望。表达“徽州复名,绩婺返徽”诉求应在推进国家“十三五”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框架内谋划。需要做一些表达“徽州复名,绩婺返徽”意愿的实事。
总之,“徽州复名,绩婺返徽”需要我们不放弃、不泄气,坚持努力,持续表达民意,形成氛围,蕴成气候,终有一天,实现徽州父老乡亲的心愿。如果我们广大徽友都放弃努力了,“徽州”就会愈逝愈远,那些徽州乡愁碎片更无法收拾。我近些年陆续写过《十吁“徽州复名,绩婺返徽”》等十多篇文章呼喊此事,在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会议、安徽省社科界学术年会上也作了专门呼吁,有些反响。可惜人微言轻,没什么作用。为了徽州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了不辜负徽州老祖宗的遗泽,努力争取“徽州复名,绩婺返徽”,徽友们责无旁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璜源建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