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若夏花 发表于 2018-12-6 10:59:59

五百年徽商风雨沧桑史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徽商在南宋崛起之后,到明朝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商界和晋商并举的一支劲旅。到清朝中叶,徽商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尤其是在盐、茶业贸易方面,徽商独执牛耳。康熙、乾隆年间,“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徽商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徽商才开始走向没落。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甚至到达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时至今日,对于徽商、徽州文化的研究也还是传统文化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课题。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徽商的全貌,我们就徽商发生、发展及其衰落的过程作一个简单的概述。

促进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

    徽州是一个山多地瘠、粮食不足自给的地区,这种自然条件迫使徽人不得不外出经商谋生。徽州地区不仅耕地数量少,而且质量也欠佳。整个徽州地区除屯溪盆地较宜耕作外,其他地区大多土层较薄,肥力较低;还有不少耕地处于深山幽谷之中,霜多雾重,日照不足,这就严重地限制了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于是在地少人多的徽州,不仅下层人民必须“以贾代耕”谋求生计,就连豪门大族也往往借助商业活动扩张他们的财力。

    徽州地区粮食产量虽不足自给,然而山区特产却极为丰富。譬如:竹、木、桐、漆、茶叶、瓷石、纸、笔、墨、砚等,这些特产数量多、质量好,深受其他地区人民的喜爱,很有经济价值,为徽人经商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徽州的地理位置对徽人外出经商是相当有利的,他们或东下杭州,或西出饶州,或北上芜湖、池州,少则三五日,多则八九日即可到达,而且大部分行程都有水运之便,可以以舟代步。他们一旦走出山区,便可利用长江、运河、赣江水运之便,远游四方,逐利生财了。

徽州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徽州商帮,就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结合起来的徽州商人群体。明中叶以来“微商”、“徽贾”等词已被人们所习用,后来也就一致认为徽州商帮是在成化、弘治年间形成的。而从明中叶到清中叶的三百余年里,徽州商帮经历了发展、受挫到兴盛的三个阶段。明朝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的百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万历中期至康熙初年的近百年间是徽商发展遭受挫折的阶段;而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一百多年间又是徽商一个兴盛的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安定,城市的繁荣,徽商重新活跃起来。他们的实力不但得到了恢复,而且在许多方面还超过了明代。可是道光中叶以后,随着封建势力的衰落,徽州商人也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作为商人群体的徽州商帮也处于逐渐消解之中。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

    徽商从早期的小商、小贩单个经营到明中叶形成商帮后的整体经营,大致上主要经营以下行业:盐业、典当业、茶叶业、木材业、粮食业、绸布业等及海上贸易。

徽商的经营方式

    徽人在其商业活动中,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将其资本和人力组合起来,从而使他们相互间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徽商资本的组合方式可分为自本经营、贷资经营、独资经营、合资经营、承揽式经营和委托式经营等不同的类型。前面的几种经营方式可以说是商业经营的常见方式,而后面的两种经营方式却是商业经营中一个很大的进步。承揽式经营是指商店的所有者以收取一定数额的息金为条件,将商店给他人经营,令其自负盈亏;委托式经营人从形式上看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商人以自有资本为主,同时接受少量委托资本从事商业活动;其二是,被委托人以委托资金为主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方式。

    徽州商人,除小商小贩单凭个人及其家属之力从事商业活动之外,其经营规模较大者,一般都要用大批人手为其从事商品的收购、管理、运输和销售。他们所使用的营业人员,主要有伙计、雇工、学徒、奴仆等。

    伙计中最重要的角色是掌计,掌计又称“掌事”或“掌权大夥计”。徽商使用的伙计不外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以本宗族的人为伙计,谓之“宗族子弟”;其二是以外姓他乡的人为伙计,谓之“门下客”或“宾客”。计工受值之人谓之雇工,徽商役使下的所谓“佣工”、“佣奴”、“家人”、“家丁”、“厮役扈养”等大多属于雇工。他们主要被用于搬运货物、加工商品、充当侍仆以及其他杂役。徽人中学徒制度极为盛行,当地谚语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意思是说,徽州人生来命苦,十三四岁的孩童就为生计所迫,被送到外地去谋生。他们的主要出路就是在亲友的介绍下到商店中去拜师当学徒,学徒期限一般都是三年,三年之内不许回家,且没有工钱。明清时期,徽州盛行佃仆制度。佃仆是受封建压迫最重的人,文献中所称奴仆、火佃、伴当、家奴、家僮、臧获、竖子等,大多属于这一类。

    徽州商人采取各种经营方式把各自的资金和人力组合起来,使其中的每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在这种组合关系的网络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历史上杰出的徽商人物

    历史上杰出的徽商人物实在是太多了,有王尚儒、鲍志道、江春、胡天注、胡炳衡、胡雪岩、胡炼九等,而在这里我只能以有限的篇幅就其中的几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他们分别是两淮总商鲍志道、“以布衣交皇帝”的盐商江春、墨业巨商胡天注和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炼九。鲍志春和江春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所给予的盐业垄断经营权,利用总商的特殊地位而民家致富的。墨号“胡开文”在一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精神。而胡炼九则是徽商近代工业的创始人。

徽商的历史作用

    徽商的商业活动促进了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催生了一些市镇的兴起和发展,繁荣了城市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对城镇建设、水陆交通的发展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由于一些徽商也投资产业,并且采取有别于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徽商还广建书院,培养人才,热衷于各种文化事业,从而又为徽州学术的进步、新安画派的形成、徽州刻书的兴盛等创造了条件。

    徽商经营的农副产品主要有稻米、大豆、棉布、木材等,这几种产品正是徽商转输贸易的重要产品,或者说是徽商经营的主要产品。尤其是布绸业,可以说徽商是最先投入到这个行业中的。茶叶是徽州的特产,也是徽人主要农副产品之一,在促进茶叶商品化中,徽州茶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致茶业成了徽商四大支柱商业之一,而且一直延续到近代。在促进木材商品化方面,徽商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抓住了明中叶以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迅速崛起,不仅发展成帮,而且几乎垄断了江南的木材市场。为什么说徽商催生了一些新的市镇?一是因为徽商来到这些地区贸易;二是来此贸易的徽商人数众多,为建设更多的市镇创造了条件。

    除了对外面的影响,徽商还促进了徽州经济文化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徽商自然要将其中一部分源源不断地输往自己的桑梓故里,穷乡僻壤的徽州由于连续三四百年源源注入丰厚的资金,于是逐渐地繁荣起来。徽州的繁荣首先表现在众多市镇的兴起;其次也表现在徽州祠堂,除了建祠堂外,还大建居室;宏伟壮丽的宅地,并不能满足徽商的需求,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或者为了炫耀乡里,又在家乡大兴园林。再次,徽州的繁荣还表现在文教事业的昌盛上,徽商致富以后,还大力兴办文教事业,办学校、建书院、延名师、课子弟,并且资助文人士子治学攻读。正是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徽州文教事业才得以昌盛,学术薪火代代相传,艺术奇葩相继开放。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由于徽商重教兴学,以致徽州形成“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的优良传统,徽商子弟,业儒仕进,大有人在。这些都充分的反映了徽州教育事业的兴盛,为徽州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徽商的衰落

    徽商之所以衰落,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清政府盐业政策的调整,由纲法改为票法,徽商主体一蹶不振。而清朝末期所发生的几个重大的事件,更是直接促成了徽商的落败。道光年间,鉴于盐价奇高,两淮的盐务制度发生了变化,清政府把过去盐商卖盐的特许权利废除了,实行运销分离,徽商从此丧失了世袭的经销盐的专利权,于是两淮地区大批盐商破产。咸丰年间的战乱又给了徽商沉重的打击,徽商多年积累起来的资本被掠夺一空,甚至身家性命也受到伤害,使得徽商元气大伤。

    主观原因是儒家的义利观与徽商利润的封建化,徽商兴于儒学,衰于儒教。儒家学说毕竟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是封建社会形成的文化产物,对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发展资本主义有许多不利的影响,而徽商又把儒家学说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重人文而轻科技,固守传统的技艺和产业,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他们既不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更不敢搞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思想革命,所以最终衰落。同时,徽商还把浓厚的宗族观念用于经商中,经营管理中多用同宗同族、本乡本土的人,是一种家族型的企业模式,这样的企业模式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而且也不再适合现代化商业的经营和发展。这种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记取的。

徽商新时代

    我们期待着一个开明的安徽,抛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带领全省人民走自由经济的发展之路,让市场来配置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让经济发展走出误区,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同时我们也期望能有一批新的徽商发展起来,传承徽商已有的优良传统,带动安徽的经济发展。相信安徽一定能够腾飞,祝安徽一路走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百年徽商风雨沧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