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不分克拉 发表于 2018-12-6 10:45:34

竹山书院的兴衰沧桑与徽派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

歙南雄村的桃花坝、桂花厅、八角亭和竹山书院等形式的园林体系,俗称“竹山书院”,该建筑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中国从孔老夫子开始,千百年来一直有重儒轻商的传统,因而无论徽商在辉煌时如何富有风光,却依然向往读书入仕。竹山书院就是由当年称富宇内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曹堇饴瞩其子为达其宿念而建的。清初曹氏为盐商,至曹堇饴时,已富甲天下,曹堇饴有着浓重的儒家情怀,在辗转病榻弥留人间之际,他命二字干屏、青于竹溪,建文阁,创书院,修社祠,筑园庭。儿遵父命,于乾隆初着手筹建,历十余年乃成。桃花坝是临新安江的古坝,形如稚蝶,坝上古时遍植桃树,有数十品种,桃红柳绿,灿如图绣。清代曹文埴石鼓观斋诗抄中有云:“竹溪有桃数百株,花时烂漫如锦,春和景明,颇堪游晀。”相传,清人袁枚也曾来到桃花坝观赏桃花,并讲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书院如临江至秀女,坝则为女之美眉也”。站坝观景,水天一色,船影憧憧,坝下之水,确如秀女之秋波,顾盼含情,令人心旷神怡。竹山书院南北的长比起东西的宽约两倍有余,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书院的房舍乃老式徽派建筑,不论是从选址、设计、造型,还是从结构、布局和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保持着融古雅、简洁和富丽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国宋代以后私人所创办的书院,现在绝大多数已荡然无存,像竹山书院这样古貌犹存,房舍齐全的确少见。近世族人曹家珍归故里有《雄村志行》七绝六首之一云:“竹山书院惜尘村,东壁图书半剥空,金铎弦歌声已沓,石狮依旧啸秋风。”尽管今天境况萧然,毕竟它作为古代徽州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园地中芳香犹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世界建筑文化遗产中靓丽的一部分。来到竹山书院门前,就见大门台阶前,两排方方正正的旗杆石墩,这是逢节假日来插旗子的。不难想象,当年那十六杆大旗竖立门旁,迎风猎猎,彩旗招展,竹山书院该是何等的显赫气派和风光旎逦。书院大门开在一字形围墙中央,一道高大砖饰牌坊式的门楼,三间三楼四柱造型,门楼二三层的四方檐角各饰有一只鳌鱼以示防火避邪,更寓有莘莘学子独占鳌头的意思。门楣的额匾上有楷书“竹山书院”四个遒劲的斗大字,出自清代金石书法大家邓石如的手笔。邓石如,安徽怀宁县人,善书法篆刻,然奔走江湖,一生不得志。乾隆庚戌年来歙县,为状元金榜所赏识,被引荐给雄村养老的曹文埴尚书。邓石如資见之礼是刻章两枚和四体屏条四幅。曹文埴见之大加赞美,并出荐函数封向在朝廷为官的儿子曹振镛以及自己的好友推介。邓石如甚为感动,给曹府书写了一四体《千字文》以答谢,并为竹山书院题了匾额。踱至书院门口,门旁见两座左右对称竖立的扁石鼓。门前有平台,台的两侧立着望柱栏排,台面高出路基均一人身长左右,从台中间向上登七级台阶,才可跨进院之大门。跨入高高的门坎,走人这旧时的高等学府,也走进了古徽州深厚的文化遗韵中。入门处竖着一个木屏风,这可是造园者的杰作,其目的是为了不让院中景物先入目中,给人造成“悬念”的手法。正好应了《红楼梦》中贾政的话:“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先入目中,则有何趣。”书院的主体厅堂进口是前廊,隔天井为三开间后堂,相连天井外边的两廊立有方形石柱8根。正厅堂面阔16米,进深8米,宏大宽敞。十六根楠木冲天大柱高耸屋顶,矗立堂中央,故俗称“楠木厅”。据说,在楠木柱上,如用铜元在柱壁间摩擦几十次,就会贴附住不会落下,长至几天都这样。大厅堂的正壁间悬挂着一幅蓝底金字的对联:“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此联为曹文埴所撰写。既阐释了书院的得名由来,也寓含着对于治学处世为人的砥砺,而且巧妙地将“竹”,“山”二字镶嵌其首。051竹山书院(二)竹山书院内部由南至北分为两片,相对独立而又回廊连通的区域,南片尾讲堂,北片为园林,在园的东边右廊一角辟有一侧门,通往内院。院内当年既有讲堂,也有书斋居所,从侧门进院,至滨江的小轩,前开一排窗,人坐轩中,江中船帆上下航行,尽收眼底。景名“云帆坐晀”,后被名为“晀帆轩”。南片讲堂的正厅、教室、膳宿房舍等,由三组三开间,前后两进三楹,中设天井的高敞明亮建筑所组成,相互之间有曲廊连通。院园三面由高墙围合,形成卓景庭院。从南片进入北区,在第三组建筑的曲廊墙壁上,嵌有一块高达二尺,宽有七尺的巨大的黟青石碑刻,横书着“山中天”三个大字,字径一尺五寸左右,下署“颜真卿书”四个竖写小字。一说此乃曹氏先人从四川峨眉那边拓摩来,这块唐代大书法家的手笔碑刻复镌而成。另一说据柘林人氏晚清诗人徐丹甫云,雄村书院桂花亭旁“山中天”三字,乃颜鲁公书。雍、康年间曹振鳙之先人,得之于河南蔡州城北“摹归刻石”,原为“天中山”三字,乃倒其为也,何说为确不可知,惟此三字嵌入廊间,文景交融恰到好处。村中后人曹瑾在这曲廊栏杆“美人靠”边撰联曰:“圃内魏瑶称国色,山中天地焕人文”。下联寓指雄村父子尚书的山中宰相家,上联是讲廊右边的“牡丹圃”景点,花开之际,魏紫姚黄,千姿百态,极尽研丽,也象征着万山丛中的雄村这几百户人家的小山村,却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国色天香的人文之花。过了“山中天”,廊尽头有一西边厅院,名为“清旷轩”,进入保存相对完好的典型徽派建筑清旷轩内,可谓别有洞天。轩的正壁上饰有碑乾隆活动称为“江南半个才子”曹学诗所撰的《所得乃清旷赋》吊屏,时之今日还有三分之二的文字内容清晰可辨。轩额悬有郑莱所书篆文“所得乃清旷”匾。前列两柱悬隶书楹联一副云:“畅以沙际鹅,兼之云外天”,《清旷轩赋》正是以此联10字为韵而撰成。轩前有露天的平台,置石雕低栏,三面围绕,14根望柱头上各有一只石狮,形态各异,状极威猛,体甚优美。台左原有水池,名曰“伴池”,或名“秋叶”。池畔植杏,寓意“杏坛讲学”。池中曾饲养鲫鱼、鲤鱼。池水流经文昌阁前石桥,一棵老梅树将树影垂挂在池上。人若坐在池栏杆上俯首向下看,鳞光闪烁,悠悠忽忽,如濠上观也。可惜如此胜景,今已淹没。清旷轩前平台之下盛植丹桂,原已成林,间植素梅,红柳,玉兰,娇杏、腊梅,桂树林间,石径通幽,平岗叠石,浅溪架桥。相传,当时雄村曹氏族中立约,凡曹氏子弟参加乡试者,可得曹家祠堂三十吊钱的资助,若科场中举者可在庭院中植桂一株。所以请旷轩又俗称“桂花厅”。在桂花厅这一小巧玲珑的庭院内,原以植桂花树达52株之多,有月月桂,八月桂等多个品种,皆为曹文埴之后曹氏族人手栽,既为其先人中举者,也有后代中举者,这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明清两代,雄村曹氏中举的共52人,连捷成进士的29人。因为考中举人,就意味着有入仕为官的身份,成了贵人。植桂乃是取“桂”与“贵”谐音之意,加上古代传统习俗又有“蟾宫折桂”,“游历魁台”,寓意科举场中夺魁的殊荣。所谓魁星高照,文运亨通是也。而今桂花厅尚存枝干遒劲,终年常绿的古桂树16棵,其中有五棵是连根的双桂,传说兄弟两人同中举者,就共种一棵连根双干的桂树,于是“揽月折桂”成了书院莘莘学子的美梦,一个个悬梁锥股,刻苦攻读,追求以文入仕,以名垂世的宏愿。清旷轩当属竹山书院最值得赏玩的地方,有人认为光听这个名字就足够清心旷达的了。桂花厅园林景色美丽雅致之盛,尤当仲秋之月,桂林一片浓绿,株株缀满金朵,树树开着黄花,香气横溢,沁人心脾。正如女词人李清照咏桂花有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只是,竹山书院当年的清旷景象,如今只能从侥幸保存下来的《清旷赋》吊屏和匾额中去想象和追忆了。052竹山书院(三)竹山书院庭园之北,在桂树尽处有一座高大的八角亭,正名为“凌云阁”,亦称“文昌阁”。文昌星在中国古代是主学之星,建此阁也是寄寓了文昌星高照,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望,再一次地展现出徽州人对儒学的推崇。文昌阁高大雄伟,石基八面,高2米有余,分上下两层,各自形状皆成八角。阁楼歇质宝顶呈葫芦形,乃所设之攒锡顶,其基部柔和披复,上位防风锥,从直立葫芦的腰部四周围延出八条银白色的链子状铁索,垂起末端申向二层飞檐翘出的八个角上系住,角均翘起,如鸟振翼,角下悬金色雀铃,角尾饰陶制鳌鱼,脊间立着好望兽,丽日之下,葫芦锡顶银光闪闪,直耸云端,江风拂来,铃声叮当,意韵优雅。文昌阁一楼石柱为石刻,两柱之间的南面檐下悬额匾“贯日凌云”四个蓝底楷书金字。两旁石柱原有曹文埴撰书的楹联,上联是“扶君臣朋友之伦,心悬日月”,下联为“证圣贤豪杰之果,道在春秋”。阁内原供有文昌菩萨,只是这些现在都已不复存在。文昌阁寄托着当时曹氏家族的殷殷期盼,衷心希望在文曲星的保佑下,族中子弟个个读书上进,科场得意。清旷轩的东面有一座小楼名,名为“百花头上楼”,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楼房建筑,该楼落地长窗四面敞开,故被村民称为“四面楼”。楼面朝东临江,楼台露显在百花丛中的枝头之上,临窗俯视,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放眼远眺,峰壑似屏,尽收眼底。江中帆缆呼啸而来。在科举未被废除时,凡书院中有曹氏族人进学、中举或是迁官、迎官、文会,就在此楼摆酒设宴,或泡茶铺果,共叙乡情、亲情以及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往来,互相切磋,真是情景交融,美不胜收。从乾隆到清末,私人造园活动遍及全国,从而出现各种不同的地方风格。竹山书院是清中叶江南园林中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园林,故《中国古典园林史》,将其作为清中叶至清末江南园林的十三个实例之一加以介绍,其园林艺术主要特点,构图的天成之趣,意境的象外之旨,技法的简远之致。江南园林重意境韵涵,不仅借助造园要素来传递意境信息,还采用词赋、匾额、刻石、楹联等文学艺术方式深化意境内涵。竹山书院正是以多种手法表现意境,将书院园林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载杏象征杏坛讲学,植桂寓意蟾宫折桂。壁间刻赋,廊内嵌碑,文思优美,书法精妙,与楹联情景相互交融。竹山书院园林艺术由于受明末清初形成的新安画派的影响,保持了宋、明以来园林轩爽清秀的风貌。院内建筑采用徽州民居传统形式和处理手法,是以高古的砖、木、石三雕,质朴自然,雅静明快,颇类似境界开阔,寓伟竣沉厚于清简淡远之中的“新安四家”的作品。如清旷轩与百花头上楼之间的小天井,面积不过四五平方米,叠在壁间的假山却甚峭伟,其所追求的意境志趣显然是“百尺竿头求一逞,花满枝头报春来”。竹山书院可以说是故徽州现存最完整的书院,她是清代徽州私家园林中硕果仅存的一处,其价值自是不言而喻。竹山书院文化的创立与兴盛,究其源头可以说包含着三种文化因素的交融,一是徽商贯而好儒、贯而儒行的业儒情结,使其从商业贾致富后,多热心于振兴儒业,延师课子,以期着高第而登仕途的理想追求。二是明清时期徽州山区的人口与土地矛盾突出,带给人们较大的生存压力,为谋求发展之路而萌发的忧患意识。三是士人携子中形成的朱子之学传统,让人们在读书求理志存圣贤的熏陶中练就一身孜孜以求的苦干精神。这三种犹如三股涓涓细流注入历代雄村曹氏学子的血液中,也铸就了竹山书院文化的灵魂。穿过静寂无人桂树飘香的书院,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中举的曹氏子孙正在踌躇满怀地依族规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桂树。在这不同的时空里,似乎可以闻到久远的墨香,似乎可以听到朗朗的书声,似乎可以触摸到寒窗的艰辛,浓厚的文化氛围包围着人们,越深入越觉醇厚,让人也被感染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竹山书院的兴衰沧桑与徽派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