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离殇讲离别 发表于 2018-12-6 09:51:06

“徽州府”——歙县印象

汉字“歙”作动词,其词义指吸气或通过呼吸吸入。《说文》有“歙,缩鼻也。”    歙县县城东面依山,北西南傍水。城门外,丰乐、富资、扬之、布射四水汇聚,合为练江,蜿蜒曲折,绕城而过,东流注入新安江。    自古以来,歙县就被视为一方好风水。历朝历代总有人觊覦这个地方,就如“歙”字一样,是个让人感到不一般的地方。县志上说,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到了公元208年,握有兵权的人开始打这里的主意:孙权遣贺齐取黟、歙,置新都郡;晋太康元年,改为新安郡;梁承圣二年被划出去,属新宁郡;公元562年,被陈天嘉改回来,仍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并入海宁(今休宁、屯溪);到开皇十一年,成为歙州。后来又被掌管江山的人改过几次。改称徽州,是宋宣和三年(1121);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其为徽州府,直到清末。再后来,从民国元年到解放前后几易划改,到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    1987年底,徽州改为地级黄山市后,引起一番争议。据说先后有近千人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代表上书提案,建议恢复徽州。不过,这不是歙县惹的祸,也不是徽州惹的祸,我认为是黄山的知名度太大了。依照“尊重科学,尊重客观实际,加强保护黄山,发展旅游事业”的指导方针,显然,徽州是被黄山抢了风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山举世闻名,“打好黄山牌”事关一方百姓生计,无可非议。问题就出在“做好徽文章”上。“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徽文化在世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三大显文化中,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共同牵引着中国地域文化的前行。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一个地方并不会因为区划或地名问题而发生本质的改变。说到底还在自家地盘上,还在中国的版图上,还在这个地球上。然而,因为要“做好徽文化”,人们就要打破砂锅了:徽文化毕竟是地域性文化,尽管它涉及到社会、历史、经济、地理、民俗、建筑、环境、医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但地方色彩是浓厚的。因此就有人引经据典,要给徽文化的发源地一个说法。“大徽州”所指一府六县;“小徽州”争议颇大,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好像都是发源地。志书上说歙县是徽州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诸多的徽州文化在这里产生,素有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说,这恐怕是人们习惯把歙县与徽州等同起来的“证据”吧。徽州府就在歙县,这似乎给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论徽上增加了一个胜出的理由。























汉字“歙”,也通“翕”,指收缩,敛息,《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三指耸肩,形容身子微缩,作恐惧、谄媚状。    谁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光说不行。今年4月,歙县的一项“复古工程”——“重建徽州府衙”破土动工,据悉,该工程总投资1.6亿元,计划2年内完成。按照徽州古城管理委员会的设想,建成后,该府衙将和周边的古建筑构成保护群,将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引起有关专家和当地市民的热议:是否有必要用巨大的财力、物力和土地去重复前人的东西?复建徽州府衙,是还原古城历史原貌还是制造假文物?“仿古的东西永远是赝品”。    徽州府衙的位置就是上世纪80年代兴建的政府大楼,现在早拆掉了,政府新大楼迁到了城西新区。就徽州而言,这个工程至少让人们知道,在建的这个位置就是徽州府衙的原址。原址总是能给人以“货真价实”的感觉。试想,两年后“知府断案”的徽州府衙重现,再现明代府衙“规模宏敞,面势雄正,聿成伟观,人心欢悦”的旧貌时,谁还能说歙县不是徽州的发源地?    古徽州的“状元县”在休宁,“状元县”的品牌早已名声在外;黄山的徽商故里大酒店在市府所在地屯溪;建市时,从歙县划出去7个乡镇成立了徽州区,是大黄山唯一使用“徽州”作地域名的区县,且治所内拥有有徽州民居博物馆、江南第一村无价之宝“宝伦阁”、千年“进士村”、徽商所造的文峰古塔、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重要历史文物和古迹,这里也可以称之为徽商故里。    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对于徽州而言,其关键的还在于徽州文化的内涵,在于徽文化物质传承的价值和精神传承的意义。文化最终会得到物化,徽州文化更不例外。徽州文化不能因为区划或地名而找不着北。在古城歙县,常常可以看见人们扎堆在黄宾虹雕像前打牌、爬到朱熹老人家肩膀上啃甘蔗等行为,这显然与徽文化不协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府”——歙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