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无恙 发表于 2018-12-6 09:46:41

千年徽州

对于徽州,我一直都是景仰的,举凡有关徽州文化的东西,都能自立为派,最终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学说。

徽州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方文化”。后两种文化,我先后都有过接触,藏文化过于神秘,还因语言的隔阂,无法领略其详,甚至连管窥都谈不上。敦煌文化也只是约略了解一些,其地域性很强,辐射范围也仅限于西域,而且这种石窟文化主要牵涉到佛教,比较单纯的一种文化,不像徽州文化那样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我想,这应该是徽州文化的魅力所在了。

古徽州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地域,包括今天江西的婺源。徽州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200多年,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一府六县”,行政区划相对较稳定。1987年,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并于次年成立地级黄山市,辖屯溪、徽州、黄山三区和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四县以及黄山风景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在更改名称这一点上,我是有些异议的,以为还是叫徽州的好,因一座山而改变一个地区固有的称谓,显然有些因小失大,商业味过浓,不利于徽州文化的传承。

徽州之所以盛名,盖因这里明清时期出过著名的徽商,而且称雄了300多年。徽商的鼎盛,因而导致了徽商、徽剧、徽菜、徽雕的繁荣,吴少微、毕升、朱熹、汪机、程大位、渐江、汪昂、王茂荫、哲戴震、汪士慎等名家更是为徽州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底蕴。历史上的徽商有五大商业门类,即盐商、粮商、布商、茶商和木商,其中,盐商为徽商之老大,徽人常说:“吾乡贾者,首鱼盐,次布帛”,由此可见徽商对经营盐业的重视。徽州盐商始于明初,因政策限制,徽州盐商的经营活动不敌晋商。明弘治五年(1492),政府实行了开中折色制度:商人向盐运司交纳现银即可办引销盐。这些变化使行盐的商人可免赴边纳粮之苦,给徽商经营盐业带来方便。所以从这以后,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两淮盐场产盐最多,盐利最大,因而也就成了徽商竞趋逐利的地方。嘉靖、万历时,徽州的黄、汪、吴诸族在扬州业盐致富的人很多。他们拥资多达数十万以至百万,且以“盐策祭酒甲天下”而名闻海内。

徽商在实现了巨额财富的积累后,投资兴办学堂,扶持当地文化和医学,并逐步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派篆刻、徽派建筑等一批学术、艺术流派,成为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商对于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从来就没有哪一个经济利益集团能够如此培植出一种文化,只有徽商。

徽州独特的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行走徽州,或者说在安徽境内,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粉墙、黛瓦、马头墙处处可见。徽州古村落的建筑对村庄的选址、水口的营建、民居的特点以及禁忌的镇符都有特别的讲究,深受风水学的影响。在徽州建筑中,还有一种东西非常令人注目,那便是徽州的牌坊。古徽州据说原有数百座牌坊,后来因战乱或运动,损毁了不少。目前,在古徽州区域内散布着1022个古村落、6908幢古建筑及100多座牌坊。2000年,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漫步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常常如风扑面,让人目眩。千年徽州孕育出来的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