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禁锢 发表于 2018-12-3 16:02:37

徽州|忠孝晒袍坦的故事

古徽州腹地,新安江源头的万山丛中,有个小小的山村,休宁溪口地界,只有18户70来人,像是块玲珑碧玉镶嵌在小盆地间。山村虽小,却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历史上名人辈出,以忠孝闻名天下。


小村的村名“晒袍坦”,就颇有传奇色彩。相传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径此地,忽逢骤雨倾盆而下,淋个落汤鸡,而后雨霁天晴,乾隆爷在此晒龙袍,故此得名。
“水抱山村山抱花,花光生处有人家”是对晒袍坦生动的描绘。小桥流水人家,四周层峦叠翠,一条清亮的小溪,像是条玉带穿村而过,粉墙黛瓦的民居,枕溪而立,倒映水中,波光粼粼。春来菜花遍地,杜鹃啼血;秋至丹桂飘香,红豆满枝;夏日古树挺拔,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水口处,古堨横陈,浪花飞溅,鸢飞鱼跃。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途径此处,题碑曰:“鱼乐国”,古碑犹存。


山村岁月逾千年,北宋时期从歙邑沙溪迁于此,系凌姓聚族而居之地。山村世代耕读为业,诗书传家,簪缨蝉联,有“邹鲁之乡”美誉。今日村中的古迹,大多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但仅就尚存的两座古墓,就非同凡响,诠释着“忠”“孝”二字。


一为凌唐佐之墓。凌唐佐,字公弼,约1098年出生。宋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工诗文,他挚爱徽州山水,曾写过不少歌咏黄山的诗文,如《洗药溪》、《黄山汤泉》,但使凌唐佐声名大震是他的忠心与铁骨。北宋末年,朝廷衰微,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后,提名凌唐佐为京畿刑狱,加直秘阁。建炎三年,凌唐佐被任命为南京应天知府。不久,金兵大举南下,逼近济南,济南知府刘豫贪生怕死,竟然举城投降。刘豫听从金命令,帮助金兵攻陷南京。当时赵构已带朝中文武群臣迁都扬州,只剩凌唐佐留在南京孤军御敌。凌唐佐决心以身卫城,誓与城池共存亡。终因寡不敌众,南京城沦陷,凌唐佐被俘。凌唐佐在金兵面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反而使金兵统帅非常敬佩,一面破例将他释放,并指使刘豫劝凌唐佐投降。凌唐佐不应,金人无奈,让他继续留守应天府,以图感化。结果,凌唐佐不为利禄所诱,反而秘密整理金兵军情,封成蜡书,派人送给宋廷,准备里应外合,不料此事暴露,凌再次被捕,押至汴梁(今开封),严刑拷打,凌始终不屈,次年被杀。
此事在《宋史》及《宋史演义》、《新安志》等史籍中均有确切记载。凌唐佐死后葬在商丘,朝廷为其建起“褒忠祠”表彰他。在他的家乡晒袍坦建起衣冠冢,修建占地数亩的墓园,接受后人的祭奠和朝拜。
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时节,墓园纸钱飘零,香烟袅袅,凌氏后人肃立墓前,怀念先贤,寄托哀思。在凌氏宗祠中供奉他的神位。如今墓园犹在,神位犹存,只是文革期间,墓园部分受毁,但依然香火不绝。


二为凌右文之墓。墓在该村西面海拔300多米的山腰,乾隆七年建造,有三层拜台,落差十余米,占地200多平方,规模之大,结构完整,雕刻精美,令人震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墓主凌右文虽是个普通的商人,但建墓者凌如焕却是名宦学者。墓碑上清晰地署名“赐进士出身兵部左侍郎奉旨还籍侍养愚丹侄如焕顿首拜题”等字样,从碑文可以看出,这是时任兵部左侍郎的凌如焕,为其叔父凌右文和叔母汪氏孺人所建的合墓。
凌如焕(1681——1748年),工草书,善诗,古文辞,从小聪颖,七岁会作《弈棋赋》。父母早逝,在叔父凌右文和婶母汪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叔父是位商人,早年在上海一带做生意,在那里,凌如焕接受了较为良好的教育,参加科举考试,博得进士功名。后曾担任湖北学政一职,期间曾主修过秭归县的屈子祠,颇受百姓爱戴。乾隆元年,担任兵部右侍郎,四年提为会试总裁,兵部左侍郎,位高显赫,是乾隆年间的重臣。
此座墓的故事,可从故宫博物院的史书记载查到:“六年三月,兵部左侍郎奏请给假归养。得旨。凌如焕著给假数月,省事伊父,如伊父身体已健,仍来京供职。若尚须在家侍奉调养,再具折奏闻。兵部侍郎,且不必开缺。”这段史料的文字与墓碑上的题字“奉旨还籍”吻合。乾隆皇帝能够如此善待凌如焕,可见君臣关系非同一般,厚爱有加。
到了当年八月,年逾八旬的叔父每况愈下,凌如焕再次奏请皇上,请求辞职,在史料上依然有确切记载。这次破例获准,没想到的是,接替者竟然是同为的休宁溪口人汪由敦。后汪由敦官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墓犹存,现为省保。
次年,叔父病逝,凌如焕重金厚葬叔父和婶母,耗费巨资建起了这座古墓,并且守孝三年。其时如焕已年过花甲,不再为官,潜心著述,博雅工诗文,著有《楚游》、《读史》、《皇华》、《黄海纪事》等著作。后来,恰逢上海县创办申江书院,上海知县特聘凌如焕为首任山长,主管书院日常事务,培养了一大批有作为之人,后来成为清廷的栋梁之才。申江书院是今天上海市百年名校敬业中学的前身。
凌如焕身为兵部左侍郎,可谓位高权重,但为了侍奉自己的叔父,竟毅然辞去官职,守在榻前端药递水,其孝心天地可鉴。是中华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最好注解。故200多年来,村人濡染孝风,民风淳朴,对这座古墓精心呵护,年年清理,至今依然完好。


小小山村,两座古墓,一忠一孝,位尊而显,故事感人而精彩,牵动两位皇帝,如此传奇,在即使号称“文物之海”的徽州,也是绝无仅有的,令人称奇,值得一看。
《道光休宁县志》有载:汪德峻,字尔高,碜溪人,性纯孝,早失怙,事重闱曲,尽孝道,殁则哀毁,尽礼竭力,营葬七代祖棺,始祖墓淹没,力按古迹求复。倡修勾岭十里孔道,联同宗辑家乘,睦姻任卹,乡党嘉其孝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忠孝晒袍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