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黄山 发表于 2018-11-27 10:14:52

榆村传奇之辛峰塔的由来

辛峰塔辛峰塔为明代光禄寺署丞程爵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所建,坐落在榆村、富昨两个姐妹村的西山头。该塔密檐六角七层,顶扣巨大铁盔,立地顶天,蔚为壮观。塔体全为砖砌,石灰灌缝;每层有六个拱门,门洞两侧砖墙上置有佛龛;塔内中空,顺着一百六十八级梯形砖阶盘旋而上,可至顶层;塔心砖廊虽已倒塌,但内壁镶嵌着五百二十九尊砖雕菩萨仍有三分之一幸存,这些佛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为徽派砖雕中的佳作,对研究古代徽派砖雕艺术有很高价值。程爵义救许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本是佛家劝人行义的一句名言,辛峰塔的由来,却真的跟这句话大有关联。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冬天,程爵包了一条木船自新安江逆水而上返乡探亲。行至歙县太平桥时,忽听岸边有人大喊“救命”,他推开舱门一看,只见有人时沉时浮在滔滔江水之中,于是悬赏水手速速救人。被救起的人是个三十来岁的儒生,名叫许国,是个秀才,歙县人士,家中上有年迈父母,下有妻儿,一家人靠他教书写字卖文度日。他有意功名,却屡次名落孙山。由于天灾人祸,家中欠下捐税折银十两,官府限期缴纳。然许国家中已是一贫如洗,多方奔走而告贷无门。眼看限期已到,他不想入牢受辱,于是纵身跳入了新安江……程爵听了许国的身世,不禁为之动容,但他却对许国说:“你身为生员,未能为国出力,此为不忠;父母俱在,未终晨昏之省,此为不孝;抛却结发之妻,此为无义;舍弃儿女骨肉,此为无情。先生是个读书人,难道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听了程爵的一番话,许国羞悔地低下了头。程爵又从箱中取出纹银二封,让他拿去缴了捐税,余数可作来年应试盘缠。许国见程爵真心相待,一时感激得涕泪交加。举荐才子董其昌程爵的义举,使许国的人生际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嘉靖四十年(1561年),许国终于考中了解元。此后,许国飞黄腾达,青云直上,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位居辅臣,名列三孤,人称“许阁老”。隆庆五年(1571年)夏天,许国奉命巡视徽州。办完公务,许国拜访了阔别十三年的恩人程爵。两人相见,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此时程爵藏金百万,良田千顷,虽然富甲徽州,却无一子考中秀才,这成为程家的一大憾事。许国得知程爵之子程梦阳因无名师指点,学业难进后便决定推荐才子。说来也巧,过了没几天,当时只有17岁的董其昌前来徽州省亲。许国口试、笔试董其昌之才,深表满意,当即修书一封,推荐董其昌前往榆村,在程爵家设馆讲学。从此,董其昌成为程爵家的坐馆先生,教程梦阳等人读书治学,孜孜不倦。程爵也视董其昌为莫逆之交,创造条件让董其昌能更好地读书。在榆村坐馆三年,程梦阳学业大进,董其昌也熟读了诗书,为以后走向仕途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和程爵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董其昌出名之后仍经常出入榆村,成为程氏族人的座上宾,为此也为榆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程氏宗祠”、“叙伦堂”、“凤山”、“黄坑古寺”以及富溪村的“汪氏宗祠”等匾额都出自其手;连农户打稻用的坞斗、盛谷用的笸箩上都留有他的字迹。可惜的是,这些堂匾、名画后来被毁。程梦阳后来也中了进士,在京城做官;其家族亦儒亦贾,名震徽州,这些无疑与董其昌有很大关系,这也是程爵感激许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报恩建塔祀故人有关程爵家族的记载,休宁县志上写道:“程爵,字光启,榆村人,授光禄寺署丞;父程绣,恩赐太医院吏目;子程梦阳,授大理寺右寺正,加四品服。当眀穆、神宗以后,其父子祖孙,或输粟放赈,或捐饷助边,捐私奉公,乐善好施,其它义举,难以殚述。三世沐恩,褒宠树坊,子孙蕃多,富盛甲于一时。”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初春,年将乞休的许国,为了报答程爵当年救命救难之恩,多次向皇上举荐程爵的功德,晋升他为光禄寺署丞,掌一署之事,官六品;其子程梦阳晋升为大理寺右正,专掌案件的复核驳正,加四品服。同时,他还向皇上奏疏,在休宁榆村水口,为程家御建一座牌楼。神宗恩准,许国又为牌楼题名“义佐国家”四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十月十八日,许国病逝故里,享年70岁。神宗闻讯震惊,特辍朝一日,诏赠太保,谥文穆。为了报答许国的提携之恩,寄托自己的哀思,程爵在许国去世后的第三年春天,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组织本村民工在西山头建成了“辛峰塔”,寓意许国辛勤苦读诗书,终于登上大学士之峰巅;也暗喻自己幸运地遇到许国,从而登上家族荣耀之顶峰,借此告诫后人不忘先祖创业之难,并超度恩公许国之灵早日升入天堂。值得言及的是,辛峰塔的河对岸是险峻的凤山;山中有座古寺,红墙绿瓦、禅堂显赫,香火十分旺盛。由于该寺深藏于山林之中,往往使那些陌生的香客或游人难以觅踪,于是一河之隔的辛峰塔就成了“凤山古寺”的理想坐标。由此看来,此塔在客观上还起到了指示方向的作用,难怪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赋诗赞道:“却从尘外望尘中,无数楼台烟雨濛;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榆村传奇之辛峰塔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