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初醒 发表于 2018-11-23 18:40:15

婺源李坑

在鲜花盛开的季节,误入婺源。说误入,因为那不是行程计划的一部分,时间仓促;也因为那时已过了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婺源被宣传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既然路过了,难免心痒,于是驱车直奔景区。 P1   杜鹃花灿烂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李坑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村子原名“理田”,据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P2   李坑牌坊

       走过牌坊,有一条小溪横在眼前,水面停满竹筏,撑筏人坐在筏上,悠哉悠哉。 P3   竹排成行

       小溪边有围墙,文昌阁静静伫立。李坑村的文昌阁据说始建于北宋末年,“文革”中毁于大火,现在看到的文昌阁是后来重建的。主体为竹木结构的八角亭阁式建筑,高三层,正对门前有一半圆形水池,圆弧形的一边依次栽着七棵垂柳。 P4   文昌阁

       阁的门楣上悬挂“星阁高隐”匾额,“星阁”即指文昌阁,“高隐”指的是李坑始迁祖李洞,李洞是个曾任朝议大夫、殿中御史的隐士。门两侧为清代村人、曾任户部右侍郎的李昭炜所题的楹联:“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蔚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 P5   文昌阁

       继续向前,途中的小路中央有一房舍式凉亭,扁扁长长,里边有木凳可供人坐。过了房舍式凉亭,便是狮傩庙。狮傩庙建在路边,大肚弥勒正满面笑容。从字面上理解,狮傩庙主要是去除瘟疫的庙。但最好不要进去观赏,因为要留下“香火钱”。 P6    狮傩庙

       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培植水口林,有的还建起水口桥以锁住灵气。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P7   李坑水口

       李坑水口有一棵硕大的樟树,年代久远,颇具灵气,当地人称之为“樟树老爷”。村里有这样的风俗,谁家的孩子难以养活,便做一场法事,把孩子寄养给樟树老爷,孩子因此顺利平安成长。走到近前,看到树身真的贴有一方红纸,是一个王姓人家寄养孩子的寄语。 P8   古樟树

   步入李坑时,仿佛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 P9      流水潺潺

       李村人家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这种建筑布局说明,李坑村过去很讲究风水,因为堪舆术说:水向西流必富。古时候李坑人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的溪畔构筑房屋,这就把他们所希翼的美好愿望,从村落布局的形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P10   李坑

       李坑的房子大多临水而建,小溪之上架设诸多便桥通行。 李坑的村民利用溪水洗衣、洗菜,算是村里最珍贵的资源。P11   小桥流水

       徽派建筑风格典雅,令人陶醉其中。有游客用一方头巾作披风,摆出临风飘举之状,摄影留念。 P12   李坑留影

       村中有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立柱上写着一幅对联:“亭号申明就此众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原来,这申明亭是大众议论是非的地方。村人若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此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看到申明亭,真有一种感叹:几百年前这里就重视民间矛盾的调解处理,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也是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典范。 P13   申明亭

       申明亭旁有通济桥。两条溪流在桥下汇聚,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P14   通济桥

       从桥拱看出去,流水潺潺,小船停泊,别有一番意境。 P15   通济桥

       临水的民房大多被改造成了商铺,出售当地特产,或提供游客歇脚的场所。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派繁荣景象。 P16   李坑街景

P17   商铺

       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样。大多是粉墙、青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屋顶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两侧筑起风火山墙,高出于屋顶。同时为避免山墙檐距双向坡顶的屋面高差过大。采用了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的形式,因为它形似马头,故俗称为“马头墙”。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P18   徽派建筑

       李翼高故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P19   徽派建筑

P20   木雕

       “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 P21   砖雕

       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 P22   天井通光

       房屋右侧的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楼上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P23   小姐绣楼

       顺着小街的河边慢慢向上往村子的高处走去,从一家门前的楼梯直上最高处。 P24   去往最高点      

       终于走到了李坑的高处,感觉豁然开朗。油菜花只剩下稀少的几株,绿树成行,屋宇众多,仿佛另一片田园。 P25   田园风光

      站在高处,可以俯瞰李坑的全景。一道弯曲的小河顺村中弯曲而下。河上三五步一桥。河两侧全是徽派建筑,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的四周,群山松竹连绵。绿色的山,怀抱着那些飞檐翘角的古民居。在这青山绿水之间,让人看到了南国小村风光的秀美,仿佛一幅山水画! P26   李坑民居

P27   李坑民居

P28   李坑民居

       本人并不挑剔。从内心来说,婺源是我足迹所至的地方中最让我失望的一处,与其宣传大相径庭。婺源是古徽州所辖,极具徽州古民居的风格。然而与皖南古民居相比,虽有自身特色,但缺少了那份幽静、古远,其规模和风光远不及皖南古民居之万一。景区道路堵塞,建筑杂乱。过度的商业炒作带来的烦躁气息充斥其间,让人难以忍受。        而婺源当地人并不欢迎这种过度的旅游开发,对外来游客给当地带来的交通拥堵、物价高涨、环境恶化持有很大的反感。当地的民间更认同“徽文化”,对江西风格嗤之以鼻,讽之曰“不懂文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婺源李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