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得来世福 发表于 2018-11-4 21:27:50

婺源印象

他们说婺源是中国最后的美丽乡村
他们说那里的美 需要你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慢慢体会
在婺源只停留一天 那仅仅是一面之缘
许多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 留在了记忆里
不很完整 却分外清晰

   喜欢哓起的那条石板路 不经意间发现脚下的石板上 居然有道光年间的碑文
喜欢村妇在村边的小河里洗涮 搅碎了的水中马头墙的倒影
喜欢在幽深的老巷子里 坐在人家后门的石阶上歇息
喜欢老屋天井里 漏下来的那一缕光线

    站在某个十字路口
看着一条条窄窄的小巷
仿佛通往的是数百年前的时光

      对于婺源我只是过客
匆匆的来去 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什么
婺源于我也只是远处的风景 只是去过、看到、然后离开
喜欢和不喜欢都只是记忆里的事
那些曾经古老的村落 以它自己的方式生活和变迁
与任何外人的期待无关。。。

列车将窗外被水浸透的景色沙漏似的一点一点滤去,留下的是日渐光秃的山色,和望不见尽头的荒野。恍惚之间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跨越了南北,江南与东北似乎只是意念于视觉的反差,而非地域的差别。婺源,这个我连名字都读不出的的县城,却我不期而遇,容得我在五天的时间里用脚步丈量她,用目光触摸她,用思想品味她,用镜头定格她。旅途结束了,婺源却留在了记忆里,记忆虽不见得完整却分外清晰,象是莫奈的画,我叫她——婺源印象。
一、 青山绿水、白墙青瓦
      婺源的色彩只需绿、白、青三色就可以概括,(如果是四月上旬还要加上黄,那是油菜花肆意烂漫的季节)色调简练却丝毫不觉的单调。想起古人为什么要画水墨山水,单凭墨色的深浅,勾勒出山水的层次。婺源的绿即是如此,古樟树的墨绿,毛竹林的如烟的薄绿,山茶树的翠绿,以及被这绿色及蓝天一起渲染成青绿的河流,每一处都绿的水灵、绿的鲜亮。这样的山色,似乎只能配以白墙青瓦的村落,和大大小小的小桥,才不至于显得突兀。想起马至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古人的善感,源于他们身处的到处都是这样诗化的情景之中,而眼前的景色虽没有昏鸦与瘦马,却不乏清亮的鸟鸣与悠哉的水牛,所以没有马至远的伤感,却多了些许的惬意与浪漫。婺源的村庄,大多依山傍水,到不见得是先人善选风水,实在是这得除了山就是水,随便一选就是一处绝佳的处所。村庄的建筑依然保持明清时期的风格,虽不宏伟却透着一股道骨仙风的气质。有个叫上坦的村落,也是这样依水而建,村口一座不小的石桥,将其与外界相连,桥下的河水不急不缓,几个村妇在上游洗着衣服,下游便有几只鸭子戏水。村中一条石板路延伸至巷里,青石的板条刚被雨冲刷过泛着水光,站在一人宽的巷口,忽然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似乎那条并不深远的小巷通往的是数百年前的时光。
二、 上古遗风尤存
      婺源的美不全在她的山水,还在于她浓厚的人文色彩。首选的应是民居,其次是民风。婺源的民居被冠以徽派风格,标志性的特点就是白墙青瓦,侧面三层飞沿,及天井结构。似乎不需要太多得粉饰与线条,只是简单的轴心对称,就涵概了朴素与实用的建筑美学。在虹关一处保留的还算完整的老宅,引的我住了脚步,斑驳的大木门几乎快要朽掉,难以想象他漆光可鉴时的模样,但门头上的砖雕却经历了风雨考验。 上方是象征四季的樱、荷、菊、梅;下方则是各种生活场景,有雅士下棋、官人审案、墨客作画,与亭台楼阁结合在一起,远近层叠,细致玲珑,似乎在诉说一个永恒的故事。走进厅堂,地板由青石铺成,由于潮湿泛着水痕,一抹并不明亮的阳光由天井射到厅堂内,正对着天井的是一口与老屋同龄的大缸,多半是用来接雨的。回字形的木质房体,由上下两层构成,每一扇门与窗上都有精美的樟木雕花,走上去细看,不由得心里一颤,木雕精美的让你不忍用手去触摸,粗至身体线条,细至眉眼发肤,每一处都透着灵气与匠心。站在厅堂中间,仰望头顶一方浑蓝的天空,环顾四周长着青霉的雕栏木刻,不由得想象数百年前老宅础然一新时的模样,也是在这样一个雨季,房主人站在二楼泛着漆光的回廊里,静静的听着雨水由天井滴落在大缸里,之后又化作圈圈的涟漪,空气的飘着樟木的香气与雨水的潮气,这是怎样的雅兴呀。婺源是个自古出贤人雅士的地方,文化已经似这里长年的雨水一样渗透到每个角落,尽管是在偏远的农村,这里的乡民骨子里却透着一种儒雅与含蓄,你不经意间走进的一个平凡人家,也许祖上就是富贾一方的商人或是书香世家,农户门上的门联很少有北方农村常见的“招财进宝”,到有不少“一派春光明五湖,万枝桃李香四海”之类文气十足的妙对。就连那里的狗也全然不像北方的凶悍,懒懒的连叫声都吝惜。
三、 逝去的文化碎片
      游历婺源,在感受那里的文化的同时,也在经历心灵上的刺痛,应为我看到的是文化的碎片而非本原,或者说我在努力从这些碎片中联想到她的本原。一路上所见的老宅里的木刻与砖雕百分之九十毁于文革,但凡有人物的都被铲去面部,或者被涂上黄泥,大量了文物被破坏的不堪目睹,留下来的也早晚会流落到文物贩子的手里,在上坦村的祠堂里,墙壁上除四旧时的毛主席语录墨迹依然清晰,而村民传说的雕花立柱却早已荡然无存。百年前这些由普通匠人雕就的木刻砖雕到处可见,而今天这个工业化的时代,它们却成为后人唏嘘赞叹的奇迹,这是文化的更替还是衰落?婺源的农村也渐渐盖起了新楼,是那种中国农村随处可见的红瓦做顶、白瓷砖做墙、铝合金做窗,再也找不到青瓦白墙的和谐与统一,古人审美的高妙却反衬着现代人审美的堕落。
    离开了,难免带着不舍,婺源是我旅途的一站,接下来还会有皖南、黔西、云南、西藏……,一系列我能及和我不能及的地方,我会不停的被感动、被震撼、被刺痛,但我不会忘了婺源:梯田、茶园、云雾、瀑布、古樟木、石桥、竹林、水牛、老宅、河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婺源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