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感激 发表于 2018-11-1 22:43:15

背包走婺源——深山里的进士村“理坑”

理坑是婺源北线上著名的景点,号称中国最美的乡村,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清华到理坑行车需要40多分钟,由于其深藏于大山之中,几百年年来从未j经历过战争,因此古村落保存完整,加上青山怀抱,溪水缠绕,风景如画一般,是各路艺术大师们创作的基地。      理坑需要单独购买门票,20元。据导游讲,村子里有300多户,1000多人口,是我们在婺源遇到的最大的村落。村子由99条小巷组成,一不留神就会走晕,不过,走多了你就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所有的小巷都能走到河边。       理坑具有很厚重的文化底蕴,它建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百年来这偏僻山村,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被称为深山里的进士村。       村里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府邸“天官上卿”,距今已有400多年。 明代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府第“尚书第”,位于村中心,曾是村中最高的建筑。清代司马余维枢的府第“司马第”。清代茶商府第“崇德堂,其大门修建成”商“字。来自苏州的丝绸商人的府第“花厅”,门面全部为砖雕。这些古建筑均以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为特色,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建筑艺术的精品。       天官上卿         崇德堂,看看门面像不像一个“商”字?       六尺巷——理坑村最宽的巷子。传说当时两家人为了建房大些,都让自己家的墙向外多占一点,其中一家儿子正在当时朝廷做官,母亲写信状告,而收到的回信:“千里书信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虽健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母亲看了以后彻悟了,于是将自己的墙往里移动三尺,另外一家看到人家都如此大肚;也往里推移三尺,于是有了今天的“六尺巷”。(见下图)      小姐楼中的“美人靠”。小姐楼曾是清代商人送给女儿的嫁妆。古代闺中女子不能轻易下楼外出,只能靠在天井旁的靠椅上向外张望,因此称此椅为“美人靠”。后来在东线的李坑也有见“美人靠”。      经人指点,我们爬上村口附近的一个小山坡,这里是俯瞰村落全景的好地方,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逃票办法,就是从售票处左侧的小小山路爬上去,翻过小山坡就是村子,很方便。      一条清澈的小溪将人们引入村中,溪水上共有两座桥,一座叫天心桥,这里是村子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都喜欢坐在这里聊天,这里也是旅游团队入村的必经之路。另一座叫百子桥,是当年庆祝村里有100个儿子而建,如今,村里人婚嫁时必须要在这座桥上走过,老人们讲可以保佑生儿子,我们来回走了数趟,不过儿子是不着了:)村子仅有的几家商铺及酒吧都在天心桥与百子桥之间,不过晚上来这里还是漆黑一片,没有江南水乡古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景象。喜欢这古老的小山村,它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村里转了转,都是些窄小的巷子,古老的墙壁,青石板路,很干净,也很安静,难怪这里见到的老人80-90岁看上去也就50-60岁的样子,山水养人真的不假。       村后的青石板古驿道有三条,其中两条通往山上,据说山那边是东村,我们试图爬了一段,有点累。另一条石板路经过大片开阔的田地和溪水,我们沿其也走到了远处的山脚下,估计翻过山应该就是安徽地界了。       在理坑最大的视觉冲击除了徽派古建筑、朴实的村民外,就是众多的写生者,一些是来自艺术院校的学生,钢笔速写、水彩居多,还有一些看上去像是专业画家,都是油画创作。把他们与自然景色溶为一起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走过婺源十多个村落,感觉如果是看建筑、民俗,还是理坑最好,如果有时间在这里住上几天,再到附近的小山村里走走逛逛,保准体质会大大地提升。      溪水旁边的捡到的景色,白色的是萝卜花,黄色是油菜花,都是婺源这个季节最多的花种。俺与花来个PK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背包走婺源——深山里的进士村“理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