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段 发表于 2018-11-1 21:06:22

柔美的乡村记忆

如果有那么一个地方,那里流淌着千年历史的小河,河岸上有跨越千年文化的石桥,桥边上有坐落千年岁月的村庄,村里居住着千年血脉生生不息的居民,那么就请时光能不能让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小小的停留,让人们可以挽住它的脚步,窥视它的身体,牵住它的衣角,聆听它的声音。



   这样美丽的地方,当然是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她就是江西的婺源,一个被称为中国最美丽乡村的地方。



   走在晰晰沥沥的秋雨中,记忆的美好时光正在穿越历史的烟云,让所有的美丽汇聚在我的眼眸中。江南的秋雨太过多情,婺源的秋水太过柔软,美好的感受如同雨意一样洗刷着我的视觉。



   美妙的感觉一开始来得并非那样完美。在理坑,当人潮如过江之鲫地行进在窄小的青石板小径时,我的感觉因为浩荡的人流而变得模糊,要知道“小桥流水人家,平林远树村居”的意境描绘,是一种清远淡稀乡野般的宁静,而非人们赶集一样的聚会。



   乡村之美是份淡薄的憩宁,柔美的记忆是种静然的品味,而噪杂纷乱的理坑让我感到有些茫然。



   好在我们及时调整了行程,而不是行进在旅游大军的常规线路上。果然,思溪的清静朴素、延村的厚重古韵、文公山的随意娴宁、廊桥“双桥落彩虹”的经典,一个美丽的乡野诗意般地呈现在眼前,清丽、婉约、宁静、温凝、入神的气息,让人心在这里自由地呼吸,柔美的时光穿越记忆之林,行走在徽州的田野上。



   我是在参加纪念朱熹诞生878年的纪念会之后,游走在婺源的山水风景之中,对于这位所崇敬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领域的大家,我始终是用仰望的心情在朝拜这个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最初那位小姑娘告诉我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就是朱老夫子为家乡而写时,我还有点犹豫,因为这诗我是熟悉的,也知道是吟咏婺源的佳句,但只知道朱熹出生在福建,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位理学大师的祖上原来就在婺源。



   朱熹的诗文中,我喜欢读的内容比较多,依稀记得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著名的句子,对他重建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的文坛壮举也是一直寻案在心。前几年在福建曾经读过他的手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书作,感觉就是那字书写的十分厚重、凝神和大气,充分体现了一个学者古韵伟岸的风骨,展现了朱熹作为中国古代学者中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的胸中之墨。



   现在想起来,走在这沉醉了千年记忆的乡村,除了有美丽的风景牵引着我们的目光之外,更多的是那些美丽的人文在牵引着我们抚今追昔的脚步。这让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些美丽的乡村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而依然风姿绰约,除去自然风光的因素,更多的是我们对人文环境的感受,比如汉民族共有的特性:重视读书、重视宗教等等原因。也因为有了如此深厚底蕴的血脉传递,我们才能在面对的山水桥涧溪、松石竹岩瀑的美妙感受时候,才会显得诗意盎然,延绵不息,才会感悟我们循梦在此的思想价值。



   现在看来,我们对于生命和文化的传承,不就是这样一个认识和感知的过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柔美的乡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