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仍未出现 发表于 2018-10-26 18:15:02

[原创]从婺源民间故事看徽州学人的风范

这两日去了一趟桃溪,在坑头村中游玩,听着村中老人讲述的民间故事,甚是有理。

让他三尺又何妨

听着坑头村中一位叫潘永忠的老人介绍,明万历年间的进士潘士藻,在京城为官,很注重家乡教育,一生中提携了不少读书人。潘士藻的妹妹在坑头村中创办了一所学堂,可潘士藻的家人仗着潘的权势,为了一堵墙与其发生争执,双方相持不下,潘士藻修书一封:“今日墙来明日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潘的家书令家人自惭形愧,便停止了争议。

游人在沱川理坑旅游时,也会听说一个有关“六尺巷”的美丽故事。

至于这些民间故事是否真实,是否真的就发生在我们徽州,我们已无从考证了。但这些故事给我们徽州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豁达的心境。

三省堂

婺源四大书乡之一的江湾村的古民居中,有一栋保存非常完好的“三省堂”,是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的祖居。这“三省堂”,是婺源的学人,取孔子的《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之意,使子孙铭记这崇高的道德修养,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反省,修身达人,对己要温故而知新,常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对他人要有诚信,对国家要尽忠。无独有偶,婺源民间也有一句类似的话——“上半夜想想他人,下半夜想想自己”,这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三官桥与江永

曾听父亲给我说过婺源“三官桥”的故事。清康熙年间,著名韵学家、易学家、学者江永先生一直不肯为官,某日,被三位达官贵人追到现在的“三官桥”的位置,见江永去意已决,便下马朝江永拜了拜,只好转身离去。

纵观江永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教书育人的一生,致力于天文、地理、历史、经学、哲学等研究,他著作颇多,著有《江氏算学》9卷、《音学辨微》1卷……江永是个多产学者,他的著作,有41种270余卷,被收录于《四库全书》的有27部186卷,他一生无意于仕途,在诲人不倦的教育活动中,嘉庆年间的著名学者戴震、金榜等入室弟子都从其为师,凡有求教者,不倦开导。

在学术研究方面,江永治学严谨,重考据,一直是徽州人的骄傲,同时是徽州学人的榜样。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余懋衡

汪稳生先生的《神奇婺源》一书中,说到余懋衡的故事,“余懋衡考中进士走上仕途后,虽然四处为官,但都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如开凿石渠、上书朝廷取消矿税、赡养贫苦、赈济饥荒等。……后来他升职在南京大理寺做官,外出巡视,从安徽休宁溪口取道回婺源沱川,未带随从,单枪匹马,过渡船时,船工要价太高,懋衡以玉扇作抵押才得以脱身,想到百姓居民过河之辛苦,放心不下,于是召集地方官员商榷建桥一事,在他的督促下,经大家努力,历时一年多,终于建成了溪口拦河桥,该桥历经400多年,如今仍横卧在休宁溪口区的河面上。”

当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徽州人,远不止余懋衡一人,徽州人的为官之道,以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为己任,以身作则,执政为民,清廉一生,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可贵的。

古代徽州学人,以其严谨治学、诚信修身、清正为官、宽容待人,不仅体现了徽州学者的风范,也是封建社会儒家的典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从婺源民间故事看徽州学人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