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情深 发表于 2018-10-26 18:09:10

[原创]婺源的婚俗

婺源的婚俗很讲究,也很热闹。

婺源的结婚嫁娶,亲戚送礼时,得摘几枝“天竺”(喜果)放在礼品篮里,送男方的叫“贺喜”,送女方的叫“送嫁”。
男方上门提亲时,得写一个“帖子”。女方出嫁时,嫁妆的项目,也得写一个“帖子”,标明嫁妆的品种数量。
出嫁前,女方得请当地家庭地位高、子孙满堂的家庭妇女缝喜被,意为今后的生活会“蒸蒸日上”的。
有些乡村,会在半夜里起嫁发亲。“伴亲客”一行在新娘子家中,受到新娘子的父母双亲热情款待,喝酒猜拳,几个小时下来,到了半夜的良辰时刻,才陪同新娘子出发。
迎亲的人上门时,女方家中要关上大门,由迎亲的人在门外,“鼓吹”(唢呐)手热热闹闹地吹吹打打,不停地燃放着鞭炮,还要从门缝里递上“开门包”,如果女方家人把“开门包”从门缝中塞出,迎亲的人还必须再加红包,连同原先的红包一块再塞进去,直到门里不再往外推红包为止。
起嫁前,给新嫁娘梳妆打扮,有些人家会给新娘子戴上铜镜、铜剪、铜尺。意为“驱邪”,唯恐碰到“不干净”的东西。新娘子的装扮,从里到外,内衣内裤、鞋子袜子等都是红的。
起嫁之前,还要举行亲人告别仪式,叫“辞堂”,出嫁女一一向亲人们跪拜,长辈的亲戚送出嫁女“辞堂包”。古时的“辞堂”是在宗祠里进行的,是因为女儿嫁到夫家,一去不复返了,成为另一个宗族的成员,而不再是本宗族的一员了。



出嫁时,子孙桶(尿桶)先行,子孙桶内放置成双的鸡蛋。还有火桶,红漆火桶的盆子里,置放两块用红纸裹着的木炭,意为“红红火火”。木制澡盆里,放置公公婆婆一家人的鞋子,在赋春一带,澡盆里还要放上一本书。后面则是嫁妆,用红木棍抬着。嫁妆里,有樟树箱,娘家人将钱放在箱子里,叫“压箱脚”,古时,母亲以防不测,为女儿准备的“救命钱”,让女儿在患难、孤苦伶仃时能派上用场,母亲还会送出嫁的女儿一枚戒指或其他祖传的首饰。新娘子换上新鞋子,由家人背着出门,如果身怀六甲,则在家中至轿子这段路铺上一块红地毯,由出嫁女自己穿着新鞋子踏上红地毯走上轿子。而今都是由轿车取代了轿子,由伴娘撑着红伞陪同新嫁娘上车。陪新娘子出门的伴娘,由未出嫁的女孩子担任。
新娘子进门,由媒婆在门口打一盆清水给新娘子像征性地洗脸。然后在“堂前”(厅堂)拜堂成亲。新娘子从娘家带来的红布袋里,装着一些果子,里面是成双的数量,有红枣,花生(花生是不能炒熟的)、桂圆、莲子(或瓜子)等,
意为“早生贵子”。另外还可以添进两种或四种果子。在我的家乡龙山,新嫁娘带来的“新人果子”是混着青豆的炒米,这炒米在炒熟之前,就染成红色,新娘子过门后,在“新人”房中,从窗户处泼撒“新人果子”,一些围观的大人及孩子就在窗户下哄抢“新人果子”,很有意思。
新娘子刚进门,要请十岁以下的男孩子在“子孙桶”里撒上童子尿。当然,“子孙桶”内原先放置的鸡蛋,则是送给撒尿儿童的礼物。


在农村,娶亲人家的堂前墙壁上,挂满亲友们赠送的喜庆贺联或红绸被单,母舅赠送的红绸被单是挂在中堂(婺源话称“上门头”)位置,摆酒席时,在堂前的一个角上摆一张桌子,串堂班的鼓吹手们就在吹着唢呐、敲着锣、钹。
婺源农村的酒席,是要办上两天的。一天女眷,一天男眷。请男眷那一天,有的会猜拳,热闹非凡。
在串堂班热热闹闹的吹吹打打中,婚宴酒席就开始了。嫁女人家的酒席上,出嫁女的桌子要摆着一只生的整鸡,并用红纸将鸡脖子围着。酒席上的菜,有粉蒸鸡、粉蒸鱼、粉蒸肉、肉果、甜食、点心等,是当地的传统名菜。
婚礼的当晚,就是传统的“闹洞房”。
婚礼的次日,新娘子在婆家,不能出门,新郎官则摆上酒席请妻舅。婚礼的第三天,新婚小两口在娘家人的陪同下,新娘子穿着绿色服装,回到娘家探亲,叫“回门”。
新娘子出嫁当年,不能在外过年,得在公婆家中,同公婆一道过个团圆年。正月里,娘家要为未生育的闺女“添丁”。
当然,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婺源乡村各地的婚俗,还有一些差异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风俗大大简化了,或有了替代,但总体还是保留着这些婚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婺源的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