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regood 发表于 2018-10-25 23:22:30

家朋游摄记

认识家朋是去年夏天的事,和三、五色友乘着暑期的最后几天时间,自驾从安吉进入宁国,沿浙皖交接处的山道漫无目的地走去,无意中初识家朋,当时大家就觉着这是一个好地方。家朋在群峰环峙之中,车行山道,峰回路转,每遇开阔处,必有村落。村舍粉墙黛瓦,竹木掩映,磷次栉比。村落周围梯田层叠,稻菽满坡。

家朋乡属安徽省绩溪县,距县城42公里,地处两省(皖浙)三县市(绩溪县、宁国市、临安市)交汇处,有68个自然村,总人口1.2万人,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许家朋烈士的故乡。

这次利用周末去家朋,是为了那一片梯田。2008年6月7日早晨七点,我们两车9人从老和山下出发,上杭徽高速,到龙岗下高速,转入浙西大峡谷,跨崇山穿峻岭,一路上端的是峰峦峭拔,谷壑幽深,飞瀑流泉,怪石林立。车行期间,虽说是美不胜收,却也是险象环生,作为驾手的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一路上,大家禁不住美景吸引,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午餐后我们终于到达了许家朋烈士墓前的那片梯田。梯田已灌水开耕,有的已插上秧苗或正在插秧。这片梯田与著名的龙脊梯田相比,其规模没那么磅礴壮观,气势恢弘,但也是层叠错落,线条柔畅。这里的田块大不足亩,小的仅可放一书桌,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体现出他们在顺应自然和建设家园中的意志和力量。

我们居高临下拍摄,前景是梯田和其中正在以原始方式耕作的村民,中景是炊烟枭枭、鸡犬之声可闻的村落,背景是蓝天白云下绵延的大山。这场景活脱脱一幅农耕时代田园劳作图。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是以这样的生产方式获取生活资料,自给自足,原始中透着几分纯朴,辛劳中含有几多闲适。那时人们的生活心态是知足常乐,对大自然没有过度拮取的贪婪之心。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得知,其实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起着很大的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多数家庭都以外出打工和经商为主要生活来源,在家种田务农的多数是中老年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有人甘愿守着昔日的家园而不被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所吸引。

离开那片梯田我们来到家朋村,这是乡政府所在地,原名坎头村,其村落是安徽省政府1989年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一条溪流穿村而过,民居依溪而建,溪两岸马头墙层层叠叠,翘角飞檐鳞次节比,水街巷道青石铺路,两岸拱石古桥勾通。溪边有亭,飞檐翘角翼然临于溪上,闲暇时坐在亭中临溪的美人靠上,听那溪水潺潺,任山风轻拂面额,任思绪信马纵缰……。

晚宿家朋仙人谷大酒店,名头很大,其实就是一家村民开的小客栈,还算卫生清洁,看完各自拍的照片后大家安睡,一宿无话。

第二天醒来,淅淅沥沥下着雨,大家一商量,说还是去拍那片梯田吧。就这样,吃过早饭我们又来到那片梯田对面的山坡上。雨还在下着,空气中湿度很大,远处的山隐没在阴霾之中,近处的山村也在云雾中时隐时现,面前的梯田多数已插上秧苗,因为是刚种,显得十分稀疏,水光潋滟。这场景正应了摄影人的一句行话:“看着好看,拍好照片很难”。因为湿度大,空气透视性差,照片容易发灰,而天空又会一片死白。所以大家并不留恋,便顺道往村里走。不想穿过村子,面前又是一片梯田,田间有人在插秧,有人在耕田,一派繁忙景象。不一会我身边的几位色友都已不见了,抬眼望去,他们都已进入各自拍摄位置,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不过我并不焦急,我不在乎是否能拍到好片,我只在乎享受拍摄过程中的乐趣。冒雨走在泥泞的田埂上,我没有撑伞,也不想撑伞,凉凉的雨丝扫过面颊,自由自在地呼吸着清新潮润的空气,真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快意。

我们在细雨中留恋忘返,又消磨了两个多小时时间。得回去了, 明天又要上班,要为一家之生计奔波劳碌。所以,人总是那样的不自由,总有一根无形的线把你栓住,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走得太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朋游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