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 发表于 2018-10-25 16:31:38

又近皖南当春时

又近皖南当春时 - 知足常乐 - 林中小城

在这个春天里,又一次走近皖南,走近紧邻黄山的西递和宏村古村。

对于宏村,本已是第二次去这一皖南名村了,但行前仍然很是期待,依然兴致勃勃。硬是孤陋寡闻,早前听到西递宏村的大名时,还以为是一个地儿呢。记得上一次是出差路过,仅仅在宏村看了看。

这次,头晚我们住在黄山脚下汤口,第二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了。那早,天空下起了不小的雨,早餐前出不了门,我便站在旅馆的阳台上,呼吸大山里的清新空气。

抬眼望去,周边是沐浴在春雨中的群山,群山被浓密的竹木覆盖,郁郁葱葱,山巅笼罩着白蒙蒙的云,四周呈现出淡淡的暗蓝色。不远处有座已有些年头灰暗破旧的拱桥,一条不很宽的浅浅的溪水穿桥而过,由远而近从楼后消失。小溪的河床里满布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远远能够听到山上流淌下来的溪水冲击大块卵石而发出的哗啦啦的声响。雨地里,不时有撑着雨伞缓缓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小道上的农人。这时,由不得你不去与脑海里浮现出的那首著名小令 “小桥、流水、人家” 里的意境相类比。

哦,它突然又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段美好记忆!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初上黄山住在黄山脚下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的情景,七八个男女青年学生初出校门未涉世事,来到那风景如画的地方,遥看那白白的薄云在青青的山间漂浮不定,惊叹那清澈的溪流从硕大的古树下穿村而过。我们躺在静夜的星空之下不假思索地说笑,站在清晨的冰凉爽人的小溪里肆无忌惮地戏耍。小住之后,我们从崎岖的后山小道投进了黄山的怀抱。不知那时的故友现在都在忙碌些什么,是否也会像我一样不时地想起纯纯的那时那刻?

早饭后,冒雨前往宏村。到达宏村时,天公作美,雨停了。依然是自南湖方向进村,眼前虽然没有了上次见到的满湖青绿的荷叶,却有的是一湖明亮如镜的碧水,迎面湖边的粉墙黛瓦绿树和乌云密布的远山一起倒映在水里,赞她为“画里村庄”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我再一次为她倾倒,陶醉在“断桥”上,久久不忍移步。

游宏村的人很多,一拨又一拨地跟着当地的导游满村子转悠,听她们解说指认这个静卧在青山绿水中的“牛”形村落的各个部位。什么以山为牛头,两棵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很是直观形象。导游将游客们前后带到不同大小的民居里参观,并俗化划分为“贫农”、“中农”和“地主”。不知不觉中,我离开人流,独自一人徜徉于游人稀少而静谧的小巷,怀想古村落的古人们安宁的过去,他们可能不会料到被打破宁静的如今的喧嚣吧。村子的很多角落都聚集着一些写真的学生,神情专注地摹写那些皖南人智慧审美的建筑线条,不知他们之中有否未来的艺术大家呢。

转而来到不远处的西递时,天又下起了雨。我们只好撑起雨伞、披上雨衣,于烟雨之中游走有三百余户民居的西递。这儿,村头有座立于一湖绿水旁边、建于明朝的规模宏大的青石牌坊,它代表着改姓为胡氏家族的显赫地位。村里民居看上去与宏村大同小异,但多了些文雅书卷的气息,砖、木、石雕点缀于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之中,细听介绍方知她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我们在有着“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古老民居窄窄的雨巷,踩着湿漉漉而又光滑平整的青石板,身边拥挤着五颜六色的雨伞和雨衣,聆听着导游讲述一支因遭变乱、改名换姓、逃匿民间的唐朝皇族后人的故事,路过一扇扇摆放着各色待价而沽的商品的宅门,看着不时与你搭讪叫卖、神情平淡的西递人,也算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在村边的酒店里,大家临街而坐,看着外面淅淅沥沥的春雨,喝上一杯当地酿造的用竹筒盛装的青梅水酒,旅途的奔波之乏顿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又近皖南当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