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难回 发表于 2018-10-25 14:53:40

感受龙川

到宣城,不能不去绩溪,去绩溪,不能不去龙川。3月18日,我们前往胡锦涛总书记的祖籍地——绩溪县龙川考察。龙川离绩溪县城12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区,其中的胡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龙川地理独特,村东龙峰耸立,村西凤山相望,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过,南有天马山奔腾而来,东西南北,山水相连,聚天地之灵,有人文之杰。龙川河由东向西从村中缓缓流过,注入登源河。每当清晨曦光普照,或傍晚霞光满天,潺潺清流因溪底层层鹅卵石阻碍而呈现金灿灿的龙鳞状,犹如一条巨龙舒展身躯、抖擞精神畅游其中,村庄因此叫龙川。

龙川居民基本都姓胡。他们的共同祖先是东晋胡焱。胡焱乃山西人,奉旨镇守新安郡(今黄山市),发现龙川依山傍水非同寻常,遂与当地汪氏结成百年之好,并举家迁居于此,繁衍生息,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之一。

我们在绩溪县人大常委会汪主任和旅游局高瑞霓局长的陪同下,沿着清澈见底的龙川河由东往西前行。一座石桥横跨龙川河,两端各立一座牌坊。桥南是雕刻精美四柱三间五楼大牌坊——奕世尚书坊,是胡氏宗人为了旌表胡富、胡宗宪两位尚书而立。奕世尚书坊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向内收敛,四大柱子抹去棱角,南北两向各有抱鼓石护之,给人稳重大方、傲然挺拔的审美之感。主楼正中装有“恩荣”石匾,下方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出自明代大书画家、文学家文征明之手的“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桥北是都宪坊,为胡宗明所立,其气势、规模要小许多。

都宪坊往西不远处,就是龙川胡氏宗祠。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七开间,由照壁、泮池、露台、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和特祭祠十个部分组成,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严谨、紧凑、完整。祠堂前的大照壁呈八字形,不仅起遮挡视线、护住祠堂灵气的作用,而且衬托出祠堂的方正威严,还将龙川河纳入宗祠的整体建筑之中,扩大了宗祠门前的空间。古徽州建筑的三大特点在胡氏宗祠体现得淋漓尽致:依山傍水、粉墙黛瓦、精美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胡氏宗祠的木雕别有特色,导游告诉我们,精美的木雕寓意深刻。

祠堂的木雕为系列图。每一扇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交融一体寓意深刻。设计者据说是明代绍兴人徐渭。如麋鹿系列图借“鹿”与“禄”谐音,寓俸禄;宝瓶系列图借“瓶”与“平”谐音,寓平安,荷花系列图则借“荷”与“和”谐音,揭示和合文化:社会要和谐,家庭要和美,人与人要和顺,世间万物要奏出和鸣之声。

据传胡氏宗祠的选址,是风水大师赖文正所点。认为,龙川是龙凤呈祥的绝佳宝地;登高鸟瞰,整个村成船形,颇具龙舟出海之势。但全村人都姓胡,‘胡’‘浮”谐音,龙船不稳,须有铁锚。铁锚呈丁形,故须找一丁姓人家居住。当然丁不能多,钉子多了船会沉。于是,他们请了一户姓丁的穷苦夫妻。说来也怪,丁家在龙川已是24代,代代单传。为了褒奖丁家的贡献,特在胡氏宗祠东侧盖一座副祠——丁家祠,且地面比胡氏宗祠高,以表示对丁家的尊重,只是规模要比胡氏宗祠小得多,也矮得多。尊卑有序,各守其道,和谐安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受龙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