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失莫忘 发表于 2018-10-24 22:50:46

[原创]千年仁里


告别了婺源,前往一个典型的徽州古村落——仁里。仁里村,位于绩溪县城东南3公里,南临胡雪岩故居,北望龙川景区,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绩溪最大的河流登源河畔。


仁里曾是徽杭古驿道上的重镇,这里依山傍水,文化积淀深厚,是古徽州名副其实的“程朱阙里”,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

仁里处于从绩溪去龙川的必经之地,车行不久便看到了“千年仁里”的大广告牌。来之前就听说这是一个近山亲水,徽韵十足,文风昌盛的地方,很是向往,现在终于见到了。

历史上仁里就是徽商会集的水陆码头,万千物质就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四面八方,可以想见当时仁里作为商业重镇的盛况。所以又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说。


步入村子,迎面抬头而见的就是高高的马头墙,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深色的黛瓦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仁里村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元、明及清代的建筑。还有古城门、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书院、古码头、桃花古坝、古井等历史遗存。


狭长的古巷纵横交错,地面中间铺就的是光亮的青石板,两侧是圆滑的鹅卵石。保存得如此洁净完好的古村落,这是仁里人献给世人的一份“厚礼”。





村里仍然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四门、三街、十八巷”风貌,古老的牌坊上镌刻的是苍劲古朴的岁月遗痕。







走在铺满鹅卵石和青石的古巷里,两旁都是爬满青苔的墙脚和高高耸立的灰墙,这在别的古村落里鲜以见到的。

村中有大小祠堂三座,翘遒的飞檐和高大的门廊,让人想到当年这里曾经的威严与肃穆。

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很讲究祠堂的建造,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族的一种象征。


祠堂也作为崇拜先祖与神灵的场所,是历代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来到这里总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敬畏感。

阅览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祠堂文化是包孕了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这在仁里的祠堂可见一斑。



仁里的祠堂是保存得最好的古建筑群体。它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祠堂是仁里历史的教科书。







仁里自古人文气息浓厚,名人辈出。元代就有程燧创办阳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后,村中还建有徽州第一所洋学堂——思诚学堂(现名:思诚希望小学),还有绩溪最早的女子学校——端本女校。徽州祠堂历来就有兴办私塾、教授子弟的传统,所以说祠堂也是培养人才的场所。



村中房屋院落栉次鳞比、古街古巷交错相通。来到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百步钦街”,这是当年皇帝御赐耿姓家族的“免征地”,用青砖竖排铺筑,意为金砖铺地。是仁里保存得较完好的历史遗迹。



由长条形麻石砌成的老街和古巷,承载了多少代仁里人走过的足迹;布满苔藓的墙壁,记载着苍凉老屋几百年经历过的风雨和尘埃。










转入另一巷子,走进一传统制墨旧址。穿过两三个门阙,一股浓浓的墨香弥散着,只见一个师傅正在制墨,见我们的到来,便热情地介绍起徽墨的光辉历史。



绩溪徽墨生产历史悠久,仁里已经发掘并原汁原味地继承了制做徽墨的工艺流程。师傅边讲解边挥舞着大锤敲打墨团,大家饶有兴趣地观看他的制墨表演。




展示自制手型墨,意在传承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临别时主人请客人们留下自己的墨迹,无奈很多人实在“拿不出手”,纷纷落荒而逃。




走出古巷,来到祠堂改建的“仁里文化活动中心”。古戏台上,一群妇女们载歌载舞地欢迎我们,她们用绩溪方言演唱当地的民歌,旋律婉转,曲调动听,好一个原生态的展现!



表演者都是地道的农家妇女,年龄最大的已有74岁,最小的也有63岁,农忙时各自在家务农,有游客时就通知她们互相招呼一起来表演。




主人盛邀游客参与互动,游客们亲身体验了当地新娘上轿、夫妻拜堂等民俗活动,非常独特,很有意思。


演出结束时,这些老演员们热情地向来宾频频挥手告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据说仁里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村里每年要在祠堂为80岁以上的老人举办长寿节。和谐文明的村风,让古村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绩溪仁里的知名度的不断攀升,大量游客纷纷涌入,各影视团体也纷至沓来采拍民俗遗存和古代建筑,原本沉寂的古村热闹了起来。



匆匆拜访仁里,恰似翻开一页史书,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让心绪和视野回到一千多年前,在古村与天、地、人之间感受着历史积淀带来的那份厚重,真是不虚此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千年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