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 发表于 2018-10-24 22:14:43

【原创】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今春我们有机会去了绩溪上庄的胡适故居参观,得知了胡适的母亲对胡适一生的重大作用。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的续弦。胡适的父亲胡铁花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岁出头便撒手人寰 ,抛下了孤儿寡母。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绩溪上庄村寻找生路。冯顺弟尽管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但对惟一的儿子胡适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乡贤。胡适3岁前,母亲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母亲对他也格外照顾。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二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好书,故学费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9岁时他就能看《水浒传》了。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姐妹们说书。这种办法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冯顺弟仁慈而质朴,回到上庄后,为了主持好一大家子,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宁愿自己委屈也不愿弄得家庭不和。这一切胡适都看在眼里,他的身上留有卑贱低微的母亲的品格的烙印。胡适后来也坦承,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这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幼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在上庄读到13岁时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突然离家远出,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冯顺弟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的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19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胡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初读农科,一年半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在美留学七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母亲冯顺弟早知邻人宋焕家中有一部《图书集成》是儿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当她得知宋家减价到八十元时,便借贷为儿子买下。为了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胡适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然而第二年的11月,胡适劳碌一生的母亲在家乡不幸病逝。悲痛欲绝的胡适回家奔丧,写下《先母行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胡适的母亲冯顺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