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以南 发表于 2016-12-24 22:58:26

罕见的徽州四柱四面坊


《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牌坊的概括:“起源于汉代坊墙上的坊门,门上榜书坊名以为标记,宋以后随着里坊制的瓦解,坊门的原有功能消失,但坊门仍然以脱离坊墙的形式独立存在,成为象征性的门,即为牌坊,立于大街、桥梁的显要位置。”

从唐宋以来,一直到明弘治年间。徽州的牌坊从四百多座,锐减到一百多座。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8年,徽州全境有古牌坊148座,其中歙县81座。历经当代政治磨难和沧桑风雨后,目前歙县尚存81座,其中,歙县富堨乡丰口村的四柱四面坊就是其中之一。

这座四柱四面坊,位于县城12公里的富堨乡丰村口公路边、富资河畔,背山面水。这里曾经是古徽州府通往安庆府的“省道”。据资料介绍,丰口四面坊建于明嘉靖年(1522-1566)间,现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坊四柱三楼,平面正方形,边长3.8米,高11米,梁和柱为花岗岩,坊和板皆采用紫砂岩。脊檐下有花拱,雀替雕饰花卉。实际为四个单间牌坊闭合而成,牌坊四面的内侧均有精美的雕刻;南、北、西三面均有刻字,唯东面无字,牌坊的构造不仅在徽州古筑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古建。

丰口村是途经千年古村落许村的必经之地,笔者曾多次经过这里,见丰口坊孤独地伫立于富资河畔,富资河水从它面前潺潺流过。更多的时候,丰口四面坊下或周转都拴有当地农家的牛,显得较荒凉。丰口四面坊的位置比现在的县级公路要低两三米,远观牌坊,四柱的下部分隐藏在路坝下方,只能看见牌坊的上半部分;近看牌坊,南面额枋上刻有“宪台”二个大字,垫板刻有“云南按察司金事郑绮”字样;北面竖匾上刻有“敕赠”二字,额枋上刻“廷尉”二个大字,垫板上小字为“大理寺左寺副郑廷宣”;西面有“恩荣”、“进士”等字;四面坊唯东面无字。坊上所刻郑绮,是富堨丰口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从牌坊的刻记上可看出,郑绮当时在云南从政,明代是提刑按察司,相当于现在的省司法厅。“敕”是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说明郑绮建这座牌坊是受到皇上的恩准,所以,牌坊上刻上了对上官的尊称“宪台”,还刻上了他当时的官名“廷尉”(旧时指有“军衔”的武官)和职务“云南按察史金事”。


牌坊这种古建既不能住人,也不供神,不具有什么实用价值,通常是封建礼教忠孝节义的诸求载体,古代名流通过竖碑立坊,光宗耀祖,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徽州大地上遗留下来的众多牌坊成为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古徽人功成名就背后的沧桑和辉煌,见证了这块土地的沉浮起落。其实,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每一座牌坊的后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想,当年铺满青石板的古徽道宽不过丈,丰口村又是依山畔水而建的一个古村落,不像徽州有些村庄,可以在村口立一尊高大的牌坊,而这里只能建在依山而筑的古徽道上。也许是郑大法官为了使牌坊显得更加气派,便在此建成四面坊,让过往行人从坊间经过,没有题刻的一面是因为紧挨山坡无法施工,后来开山修建县级乡村公路,使得正对路边的这一面坊成了没有雕刻的一面。距离四面坊不远的古道上,想必一定还建有一座凉亭,往来于徽州府和安庆府之间的官、商,途经丰口四面坊时,会落轿下马,少事歇息,观赏一下这座牌坊,由此产生一种对家乡名流的敬仰和对家乡的骄傲。兴许大学士、许村的许国随后在徽州府建造的独一无二的“八脚牌坊”就是受到丰口四面坊的启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罕见的徽州四柱四面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