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豢养 发表于 2018-10-19 17:02:49

纵使晴明无雨色,澄怀味道亦悠然----坐忘齐云山上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8-10-19 17:11 编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澄怀观道,是澄清心中一切已有之见,在心无旁骛的情况,观照宇宙里最幽深最玄远却又弥沦万物的生命本体。澄怀味象是说要有澄清、空明的胸怀,无杂念的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他们的灵趣。澄怀观道和澄怀味象差不多是一个意思,都是一种道家的修身方式。象和道,是具体体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中隐含着宇宙生命。这样,味象也就是观道。
                                                                                                    ----题记
       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廓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
       齐云山自明嘉靖以来始终位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列,以悠久的道教文化、自然丹霞地貌、摩崖石刻人文遗迹、大地天然太极、山上月华天街、地上北斗六大特色著称,与黄山、九华山鼎足皖南大地,相映生辉,传说是明嘉靖皇帝求子地,也被清乾隆皇帝誉之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于万历年间先后两次入齐云而登黄山,齐云山由此成为徐霞客重复登临的4座名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齐云山)之一。
       不知不觉中,四大道教名山已经去过三座。这次皖南之行,齐云山是行程的重点。西递距离齐云山很近,不到20公里,半个小时的车程。22号中午,简单打发肚子,正午的13时30分,顶着高温的炙烤,开始齐云山的行程。
       登封桥坐落在齐云山北麓岩前镇的横江之上,为登齐云山的必经之地。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原名桥东桥,桥成之日,古知府驾车而来,正举行庆典之际,朝廷使者驿书亦至,升古之贤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县民感其德政,祝古之贤被封大官,步步登高,便将该桥取名为"登封桥"。"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桥被洪水冲毁,片石不留,黟县西递村人胡学梓独资重建。民国年间,由县民捐输大米三万斤整修。
       该桥八墩九孔,桥墩船形,拱孔间距14米,桥长147米,宽8米,高9.5米,两端引桥各长16米,全以青石砌成。桥面平铺条石,两边立有0.9米高的石栏杆,拱圈为半圆形固端拱。桥上昔有亭、庙,今已毁。桥南端有二柱冲天式石牌坊,上书"登封桥"三个大字。
       桥北端竖有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一块,全文为:"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
       徽州俗谚说: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一座古桥诠释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走过桥南端的石牌坊,下若干石级进岩脚村。这个不小的古村落,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红砂石板铺就的主路两边全是两三层的徽式楼房。徐霞客说的“岩下”,不是岩前镇就是这个岩脚村。村南见一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上刻“天下第一名山”。牌坊是新立的,原坊已毁于1973年。左前方一座单孔石桥是古物,横在一条水流不大的小溪上,长约3米、面宽约2米,上有“南溪桥”三字。徐霞客二月初二离开齐云山前往黄山,在《游黄山日记》里写道,“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
       这是徐霞客走过的登山步道。《游白岳山日记》里,徐霞客记载了他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游齐云山的情况。他正月26日从休宁到齐云山,“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庙中灯,登山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


      九里十三亭,齐云山13座亭的总称。明嘉靖、万历年间,齐云山道教鼎盛,为方便游人香客上下休息,在9里登山道上,建有13座亭阁,号称"九里十三亭"。 13亭依次为:第一仙关亭、步云亭、环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风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云水亭、渐入仙关亭、望仙亭,亭亭不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年久大都塌圮。近年重修步云亭、登高亭、凌风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望仙亭。


       望仙楼。传说中此处有上古灵乙道人驾云成仙,这里就成了历代道徒守望成仙的“望仙台”,旁边有飞云亭,可远观黄山美景。明代礼部侍郎程敏政在此题诗: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
       从望仙楼前行,有两条路:一是走梦真桥;二是走洞天福地。本着不走重复路的原则,上行走的右侧的梦真桥。
      梦真桥的名字很吉庆讨巧。对于芸芸考生,无不希望美梦成真,中举返故乡。



      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

      忠烈岩,与道教无关,是明代为纪念唐越国公汪华所建。

      寿字岩,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所题,字高九尺九寸,宽六尺六寸,正好合周易卦数,暗喻阴阳和合之理。有“齐云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寿字底下摸一摸,都能活到一百多”之说。


      一天门为天然石洞,巨石拱顶。徐霞客:“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间,高爽飞突,正如阊阖。”




       圆通岩。入门,“则石崖三面为围,上覆下嵌,绝似行廊。循崖而行,泉飞落其外,为珠帘水。嵌之深处,为罗汉洞,外开内伏,深且十五里,东南通南渡。” 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应当说这都是道士们富有想象力的创作;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气息,颇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洞天福地最值得留步的,就是头上峭壁上的摩崖石刻。历朝历代的名人墨客留下的作品,据统计达538处之多,李白、朱熹、唐寅、海瑞、戚继光、徐霞客、袁枚、郁达夫等历代雅士都留有佳句墨宝。
       崖壁上的“天开图画”“齐云胜景”,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二天门

      过了三天门,就是月华街了。这是山上最繁华的地方,吃饭住宿购物都在此间。月华街是山中道教集中的地方。月华街之奇,在于道观和民居相邻,香烟与炊烟互绕,道教修行和民俗生活相融,完美诠释了道教正一派“修行即尘世,尘世即修行”的理念。齐云山的道士可以娶妻生子,不忌酒肉。难怪齐云山上月华街有中国道教第一村之称,其道教文化的实用性和乡土气息,可见一斑。

      在月华街住宿是计划的一项。本来最开始的想法是住道院,最终的选择是月华街10号林间小筑。林间小筑在网上有些知名度,林间小筑的名字有些文艺范,应是文艺青年和小资分子的最爱。不过,我的感觉倒是山间小筑更为贴切。
      林间小筑在月华街中段,靠北的房间推窗便见香炉峰。客栈目前主事的是小田姑娘,初见小田,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发辫,是一个标准的道士发髻。小田的父亲老田据说是太素宫正一派的道士,祖籍湖北武当山人氏,来齐云山定居已有七、八代,。
       放下行李稍稍休息,便开始齐云山主景点的游览。路线是按照小田姑娘的推荐方案,先走最高峰,沿神秘长廊到方腊寨,下行到玉虚宫,最后拐回太素宫、小壶天。
       道士胡伯阳住宅的大门有很道家风格的门联。
      涌泉,原是南宋天宝二年(1226)开凿。当年齐云山久旱无雨,道长余道元于此掘地为井,深四尺而土燥无水。后祭祀于玄武大帝,祭祀毕,泉涌如注,饮之请洌甘甜,遂定名涌泉。
      最高峰。海拔585米,为齐云山主峰。登此峰“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此即齐云山命名的由来。峰巅有廓岩,摩崖石刻甚多。循径登上最高峰:东有拱日峰和形似玉玺高悬的印石峰,岩下有崩落的巨石,名“中立石”。

                                                                        赏月亭

            沿原路而下,三叉道旁,按指路牌所引,右转,往神秘长廊与方腊寨方向前行。

      自下仰视,巨岩作45度倾斜,形似摩天大楼。岩壁上,“最高峰”、“廓岩”、“思耻台”摩崖石刻赫然在目。
      岩前之巨石,高数丈,名飞来石。这块从崖上崩落的巨石重有百吨,方方正正,不偏不移,居中而立,石上有明嘉靖国子祭酒邹东廓在石上题刻“中立石”和“能者从之”,这里还是邹东廓给众第子讲学之所。


       从地质学角度言,齐云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南延伸至皖南盆地边缘隆起的部位,是红色砂砾沉积岩,因受不同时期造山运动的外力影响,故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奇观。



       独耸岩上的方腊寨。方腊寨,一峰拔地而起,四周峭壁悬崖,只有一处45度以上的斜坡通上去,岩巅有方腊军当年与官军作战的堡垒遗址,有屯兵千人的方腊洞,以及天池、石臼等胜迹。方腊是否在这个地方战斗过,不可考,只能据说。
      这的茶园可说是“白岳黄芽”的正品了!


      紫霄岩下的玉虚宫。由“太乙真庆宫”、“五虚阙”、“治世仁威宫”三个石坊组成,石坊上有神鸟异兽图案的浮雕,宫内便是石洞。明代正德十年(1515)养素道人汪泰元创建,主祀真武大帝。


       宫左现存明画家唐寅撰书《紫霄宫玄帝碑铭》 碑一通。碑高760厘米,宽140厘米,厚20米;用整块红色砂石琢成,下雕龟贝承托;面对北方,巍然屹立。碑的正面刻玄帝碑铭全文,系江南才子唐寅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登游齐云山,后应道长汪泰元之请所作骈体文,首尾共计1028字;延新安名家汪肇篆额,戴炼书丹,歙休名匠刻手朱云亮、汪阳熙执錾主锓,费时二年竣工。碑的背面刻《紫霄崖兴建记》,叙述正德初玉虚宫修建始末。





       离开玉虚宫不太远,遇到了突发情况。在步道的路边,出现了蛇。不知是否有毒无毒,站立在不远处,想静静等离开。后蛇钻岩石下。快步经过离开。但前行不太远,又发现一条小蛇,卷曲向路边爬行而去。



         横江在前面蜿蜒而过,山水相依,组成了一幅天然太极图。

   到太素宫的时间已经是下午近6点,宫门紧闭。
       远方的香炉峰,夕阳下熠熠生辉。
      晚上的月华街很静。要几样小菜,配着本地的白酒。坐在朝向香炉峰的客栈露天观景台,望向渐渐黑下来、静下来的齐云山峰,一边小酌,一边观景。身心所有的疲惫和乏困都松弛下来,22日一天的徒步行程超过了黄山的第一天路程,全部路程28公里。
   23日早晨的时间没有把控好,本计划5点起床看日出。也许的两天48公里行程有些累了,起床晚了。再爬最高峰看日出时间不够了。只好在二天门处的观景台拍拍早晨的齐云山。




                                                                日光普照在即




      转运石旁坐了不短时间。一是时间尚早,回去无事;二是心内深处想静一静、坐一坐。有句话讲:稳坐寂寞;静看繁华。

   榔梅苑。徐霞客两次齐云山的下榻之地。
      玄天太素宫在齐云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齐云山道教发展乃至全山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到齐云山,隐居在石门岩,开始了道教在齐云山活动的历史。南宋宝庆年间,号天谷子的道士余道元云游到此,得到几个居士的资助,在齐云岩下建立了佑圣真武祠。传说祠中玄天上帝神像是百鸟衔泥而立,非常灵验,所以该祠声名日增。
       也许是听到佑圣真武祠的大名,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多年没有子嗣的明世宗命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頨到齐云山建醮祈嗣。果然灵应,明世宗次年获子,龙心大悦,从宫中内库拨出银两扩建佑圣真武祠,并派了一个千户到山上监督扩建。
      仿武当山太和殿、龙虎山三清宫格局建玄帝宫殿,建左右配殿、钟鼓楼,添置法事供器,门前立玄天金阙牌坊。两年后建成,明世宗赐名“玄天太素宫”。共三进,占地1600平方米,规模宏大。宫殿飞檐重角,雕梁画栋,金描银饰,蔚为大观。三进主殿为三层楼阁式,脊高九丈九尺(约30米),供奉玄天上帝鎏金坐像,高达9米。
      玄天上帝也称真武大帝,是镇守北方之神。宋以后历朝皇帝都予以推崇,特别是明朝,明成祖自称是真武大帝的化身,对真武大帝极为推崇,在全国各地建宫立庙广泛供奉,使道教走向全盛。
   于是,背倚齐云岩、左钟峰右鼓峰、面对香炉峰的玄天太素宫,成了江南第一皇家道场、道士和香客们心中的圣地。对于中国的宗教来说,是兴盛还是衰败,皇帝的作用是巨大的。明世宗的青睐,使齐云山很快就道业鼎盛,声名远播,香客比肩接踵而来,成为江南一大道教活动中心。据《齐云山志》记载,当时有宫、观、殿、院等108处,每天上山的香客达数千人。玄天太素宫确立了齐云山道教名山的地位。
       文革时期,齐云山大多数宫观被拆、碑刻被砸、神像被毁,道教受到沉重打击。玄天太素宫在明清和民国时多次修缮,这次没有逃过劫难,首当其冲被拆为平地,原址成为一片荒凉的废墟。休宁县于2012年启动全面修复工程,投资数千万,按照明朝中后期建筑风格原样修建。2014年工程基本完成,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玄天太素宫,部分重现了当年雄伟庄严的玄天妙境。
       从道教地理(风水)上讲, 整个太素宫的选址就是坐南朝北, 后面的山峰就像一把交椅,中间是玉屏峰,这边是鼓峰,那边是钟峰。取“朝钟暮鼓”之意。前方的朝案香炉峰不仅一应俱全,且形神兼备;山下更有如玉带缠腰的止气之水——横江。
       告别太素宫,开始下山。从这个角度看,象鼻岩的形容确实贴切。
      下山没有忘记洞天福地。洞天福地又称桃源洞天,明代建有洞天福地祠、斗姆阁、寥阳殿、青羊宫,三元宫、桃源洞天亭等建筑,今已废;仅存八卦池、邋遢仙墓、仙人床及宫、阁、殿祠遗址。




      至于张三丰是否曾在此地修行。倒是一个争论!



      张三丰的认识:自古道法流传,分为正、邪二教。而儒、道、佛三教皆为正教,虽然创始人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
       坐忘。本是庄老哲学用语。《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与佛教中的“禅定”颇相似。按照他的理论,坐忘和禅定是不同的修行方式,本质是一致的,殊途同归。
       这是在太素宫拍到的蜘蛛。很多时候,人如同蜘蛛一样,生活在惯性和习惯编织的网。生在其中,无法逃离。有句话说得好:岁月是一笔笔债,偶尔收收债,偶尔还还债。落寂太久,有时会被幸福呛到。开心太久,有时会被失望绊倒。
       不要问人生有什么意思,既然来了,就要意思意思。世界本来安静,只是我们太介意输赢!
      齐云山之行的完成,实现了自己16座名山的第一目标。不知不觉几年之间,三山五岳、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都游历过。站在登封桥头,有一种释然和轻松。没有自豪豪迈感,只有短暂的宁静。那一刻,心真真正正的静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纵使晴明无雨色,澄怀味道亦悠然----坐忘齐云山上